首页 - 经典推荐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 正文   │ 文章推荐
 

  一、前言

  文珠法师讲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577)。大般若经,文繁义广,受持不易。释尊慈悲,在第九会说般若时,特别去繁就简,摄取般若要义,而说此经。故此经是般若的精华,佛法的总刚,亦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眼睛。因为六波罗密中,般若是慧行,布施等五度是福行;慧行如人眼目,福行如人双足。学佛人必须以慧行领导福行,以福行庄严慧行;目足相资,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究竟,然后成佛。若然不学般若,盲目进修,难免求升反堕,十分危险。可见此经,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此经译传中国,不仅各宗大德,都研究弘扬;而且注疏解释者特别多。尤其是达摩祖师,最初来中国弘传禅宗时,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印心宝卷。自从六祖慧能禅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传佛心印之后,金刚经就取代了楞伽经。

  后来,中国宋朝皇室,竟然将此经,作为度人出家考试科目之一。可见其弘傅之盛,远驾于其他大乘经典之上。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佛弟子,都喜欢读诵此经,以此经作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可惜读诵此经的人,未必尽能理解经中要义。最遗憾的是,有人因般若谈空,而曲解佛教;认为佛教思想悲观,导人于消极、厌世。因而视佛门为空门,视出家人为空人,连接近佛门的信众,都被视为消极份子。其实,般若谈空,并非空无所有的顽空,亦非‘作善不可恃,作恶无须惧。’拨无因果的恶趣空,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有相即,空有圆融的中道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又名毕竟空。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亦是本经所诠的实相理体。众生的佛性,原本清净无染,空无一物,可以说是处于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的佛性,虽然不变,却能够随著众生或染或净的因缘,生起宇宙万有诸法,有凡有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故说:‘空而不空’。十法界圣凡诸法,其形相虽然是千差万别,苦乐悬殊,但都是属于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终归于空,所以说:‘不空而空’。

  不空而空,是真谛理;空而不空,是俗谛理。真谛理,是显诸法的本体;俗谛理,是说诸法的现象。诸法现象;不离诸法本体,是即俗即真,亦即是妙有不碍真空;而诸法本体,亦非离开宇宙现象,另有独立的体性存在,是即真即俗,亦即是真空不碍妙有。此空有圆融,真俗相即的中道理,就是本经所诠的第一义空,亦名毕竟空。

  读诵此经的人,若能透过文字般若的介绍,运用观照见般若,了解一切事物的现象,皆是杖因托缘而生,缘生如幻,‘不空而空’;就应该放弃私人物欲的占有,淡泊名利,寡欲知足,不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看破、放下、自在。进而理解诸法实相的本体,空而不空;有因有果,有凡有圣,有修有证。就应当离相发心,无住修行,在看破、放下、自在的心态中,生起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去止恶行善,去修因证果,去利己利人,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证得毕竟空的法身理体,成就佛果菩提。谁说此经只是谈空的呢!

  此经,是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佛教的精神,是慈悲济世,净化社会,改善人心;最上乘佛法之目的,是普令众生,觉悟成佛,离苦得乐。我们无论是要净化社会,改善人心;抑或是为了觉悟成佛,离苦得乐,都应该深入研究此经,更要弘扬演说此经。所以,早在一九七二年,本人初来美国时,曾编写此经讲义,为众解说;并刊印二千本,赠送结缘。

  近年应各地佛教团体的邀请,主持佛学讲座,亦多次选讲此经。但每次都限于时间,只能作简略的介绍,无法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现在,特别抽出时间,整理讲稿,手写输入电脑;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心愿,可以在网络上与读者见面。可惜限于视力,未能参阅古德注解,所写的只是个人诵经心得,错漏难免,尚希指正。



  有关“一、前言”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二、述要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