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十善业道经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离瞋恚的利益


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要用现在大家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你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在这一部经上,这一部经是佛家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共同学习的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成菩萨,这就超越六道,就能转凡成圣。……

这是三毒烦恼的第二种。贪欲之害,前面略略的说过了。而瞋恚的害处是非常的猛烈,对于自己的身心伤害最大,而且来得非常快速。贪欲的伤害是缓慢、时间长;瞋恚是时间短,而非常猛烈。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一些农村里面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之后给小孩喂奶,小孩吃了奶之后就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变成了毒素,你说这个多可怕!我们晓得奶会变成毒素,血液也会变成毒素。

为什么伊斯兰教吃牛肉、吃羊肉,他不吃血,他一定把血洗得干干净净,我想他懂这个道理。动物被杀害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瞋恚心,这个瞋恚心把血液变成毒素,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佛跟我们讲,瞋恚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素。当然,堕地狱一般讲十恶业统统都有,造十恶不善这个才堕地狱,但是第一个条件是瞋恚。如果犯十恶业,瞋恚不严重,不至于堕地狱,饿鬼、畜生比地狱果报要轻。所以瞋恚实在讲太可怕了,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极大的破坏力。

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瞋恚,发脾气。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修积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们要想想自己积功累德到底积了多少功德?要想想从哪一天发脾气之后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是这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后,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么?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不见了。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你看看许哲讲的话,她说发一分钟的脾气,需要三天这个心才能恢复正常。于是我们就联想到,发个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脾气,一个星期都不能恢复;何况常常有瞋恚的,这个麻烦就大了,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所以修道人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受害吗?不见得!如果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对自己伤害就严重。我们要细心思惟佛在经典上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跟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行为可以做自己的参考。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很容易看别人的过失;从别人过失,我们用它来反省,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改恶向善。

如果说是常常发脾气、常常有瞋恚心,底下讲的‘八种喜悦心法’,你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展开来是这八句。我们自己要测验测验自己还有没有瞋恚的意念,用这八句来检点很合适。如果这八句都具足,就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恚心,你真的是离瞋恚心;如果这八句没有,你这个瞋恚烦恼充其量是暂时不现行而已,没离,遇到缘就起作用。……

【一、无损恼心。】

‘损’,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有没有做?“没有,没有做这个。”不见得,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天天在做、日夜在做,都不知道。难!非常非常之难。我们晓得要怎样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大家看到你欢喜,不会教人讨厌。所以这个头一条,我们做人哪里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我们心才能安。我们住在团体里面,不守团体的规矩,虽然人家不好意思说你,心里看到都不痛快,你就是损恼大众。这里头的戒相非常微细,我们一定要晓得。

【二、无瞋恚心。】

所说的八种,这八种是八大类,每一类里面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只要有这些烦恼现行,都属于瞋恚;如果瞋恚断了,此地所说的这些东西自然不会存在。损恼心、瞋恚心、诤讼心,乃至于不和睦忍让,这都是瞋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第二句讲‘无瞋恚心’,世人稍不如意瞋恚自然就生起来,由此可知,这个业障习气的深重。经典里面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心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不但智慧,我们常讲理性,理性就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哪有不差错的道理?不仅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上一次我们举例说明,而且有意无意跟一切众生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因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现前。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果报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

【三、无诤讼心。】

这都是离瞋恚具体的形象。“诤”是诤论。凡是有诤讼,心一定不平,一定存着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我们要细心去想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诸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是真实的。如果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够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生”是众生。怎么可能有诤讼?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跟一切大众相处,忍让这个念头都不会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清楚、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圆满,佛法里头常讲的“大圆满”、“大自在”。理、事不能透彻明了,怎么能做得到?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如果是佛菩萨:“你要的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你觉得这个对你有用处,都可以让你。”佛菩萨给我们的表现,自己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什么?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看到大家都好,他看到欢喜,这是他的享受。……

【四、柔和质直心。】

这是八种喜悦心法的第四种,离开瞋恚。由此可知,三毒烦恼对于菩提心的障碍有多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菩提心的体是直心,它的作用是深心跟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直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体是至诚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至诚,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够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经论里面都跟我们说,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道理在此地。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离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跟直心已经接近了,这个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五、得圣者慈心。】

这个‘慈心’不是六道里面、天道里面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够生到色界天。这个地方讲‘圣者慈心’,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此地所讲的“圣者”,最低的水平也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从这些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它的果报:瞋恚是在地狱,贪欲是在饿鬼,末后这个邪见是在畜生,这是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我们要远离三恶道,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大乘法跟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跟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果位上诸位都清楚,在断惑只等于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思惑一品还没破,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但是,他的智慧、他领悟的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的菩萨听得懂,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这一种人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这方面比不上阿罗汉,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菩萨,十信位里头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的在精进,到初住位这菩提心才真正现前,“三心圆发”。这个“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的发出来了,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的菩提心;第四句讲的直心,第五句讲的深心,第六句讲的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众生、‘安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觉悟的人,他在这个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这就是再来人。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你的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

真正菩提心发不出来,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至少这三种心我们要有。时时刻刻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我们看看现在社会大众,他的病在哪里?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给他做启示,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就对了。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这是断瞋恚所得的八种善果里面的第七种。‘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端庄美好。由此可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句里面的“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这是离瞋恚第八种利益。‘和’与‘忍’都是性德,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具的,而为烦恼习气障碍住,不能现前。“和”是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忍”是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由于交通便捷,信息的发达,我们居住这个地球虽然很大,可是在快速的信息之中,点点滴滴我们立刻就看到、就听到,在电视画面上看到,在卫星传播里面我们听到。所以有人说今天地球是个村庄,地球村,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但是地球上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生物,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要和、要忍,如果不能和睦相处,彼此不能够互相忍让,一定会发生冲突,会发生战争、会发生流血,会有种种不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的存心、他们的动念,无非都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救度众生的目标一定是在和、忍。和、忍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个地方佛给我们显示出来了,十恶不善,使和忍不能落实。这就是现前一切众生的灾难、天灾人祸之所不能避免的原因。……

得生净土的条件,这两个字重要,头一个要跟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他对我和睦,我对他和睦;他对我不和,我对他也和。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要忍。怎么个忍法?不放在心上,真的是忍。放在心上,那忍得很苦;不放在心上,这个忍忍得很自在。一切随缘不攀缘。利益众生是好事,好事都要有缘。如果没有缘,你想去做,做不成功,你还要生烦恼,那又何苦?所以佛住世间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攀缘是自己想怎样做,随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够懂得“和、忍”,自然就断恶修善。因为只要你造十恶业,这个十恶在你的心里面,你没有能够把它完全放下,“和”跟“忍”做不到。

我们仔细观察,观察别人,再反省自己。人看自己的过失,很难,看不到自己过失;看别人过失容易。别人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过失,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个重要。我们看到别人不和睦,团体不和睦、国家不和睦、宗教不和睦,常常闹事、斗争、战争,这在讯息里常看到的。回过头想想,我跟大家相处和不和睦?我为什么不和睦?这部经上讲的,恶业习气。如果没有恶业,你心地是纯善,纯善就是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相应,“和、忍”两个字就落实、就做到了。没有遇到净土法门,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他的果报来生“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你才晓得,不学佛果报也相当殊胜。我们看看许许多多宗教,他们所讲的“天”,多半都是欲界天。怎么知道是欲界天?烦恼习气没断,所以我们知道他是欲界天,欲没有离开。高级的宗教,所谓高级宗教,每一个宗教里头都有高级的修行人,不单指一个,高级的人是修禅定,他们懂得离欲,那就生梵天,这个我们要晓得。离瞋恚八种殊胜的功德,这一种是非常非常殊胜。

我们今天提倡和平,因为世界太不和平了。“和平”两个字怎么讲?全世界的众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才能落实。平等对待是“忍”,你不能忍,你就没有办法平等待人。所以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自利利他。我们的自利,以这种修行基础,发愿求生净土,肯定能满我们这一生的愿望,成就以往生生世世所没有的殊胜功德,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是说断瞋恚,将这个功德不求世间的福报。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不求世间福报,不是没有福报,而是福报更殊胜;福报虽然现前,决定不能放在心上,决定不能生欢喜心,这就是说不受福报,福报再大也不享受,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到成佛之后果报就殊胜,这种殊胜是没有方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不可思议”。

‘得无碍心’,“无碍”是无障碍,就是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而不踰矩”,这是“无碍心”。在大自在当中又能与一切众生相应,不违背世间法,这是佛家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如果我们对世间法有妨碍,那就有障碍了。于佛法、于世法、于出世法都无障碍,才叫做无障碍法,才是真正解脱,《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观者无厌’,这是殊胜的果报;凡是跟你接触的,闻名、见面,都能生欢喜心,这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十善业的果报。



  有关其它文章
· 离邪见的利益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