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师推荐 - 太虚大师文集 - 杂文 - 正文   │ 文章推荐
 

  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述要

  太虚大师全集·文丛

  一

  提婆菩萨或译题圣天菩萨,盖提婆译天,圣天犹云圣者提婆,乃对此菩萨之尊称也。其本生事迹,见鸠摩罗什所译提婆菩萨传,又付法藏因缘传等;然无不公认为龙猛弟子,故其年代当与圣龙猛同时而稍后。亦有当时与龙猛并化一方为“印度四日之一”说,实为继承及发扬龙猛大乘佛法之嫡裔。中华三论宗或四论宗,既以其百论视同龙猛中观诸论一味;西藏于龙猛,提婆亦以圣父子称,并崇无所轩轾。俊才奇智,折伏其时印度诸外道,至戕害其身以泄忿,洵佛教史上为摧破邪执,昌明正法而牺牲之第一先烈,能使吾人感奋无穷者也。

  二

  华文大藏中题为提婆或圣天所造论,凡七种,而菩萨本生鬘论则与圣勇等共同集成,兹叙次如下:

    提婆菩萨造
  百论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卷
    婆薮开士释

  此论于夹注有“修妒路”之句,即为本颂。唯因出什师意译,故句法长短非一,殆与释论呵成一气。释论师婆薮开士,古传即天亲,然亦有谓天亲较后罗什,不应罗什已传译天亲之释。然题鸠摩罗什译之发提菩提心论,亦天亲造,又将何说?故以天亲较前于罗什为宜。但以婆薮名者,印度原甚多,例婆薮仙人等,则说此释论造者为另一婆薮开士,亦非绝不可能也。此译糅合本释,义趣超奇,文笔雄健,使读之者法味资神,倍增逸兴,宜三论师每多讲诵。余昔在武昌亦曾为佛学院生讲之。

  广百论本   圣天菩萨造  唐三藏玄奘译  一卷

  此提婆百论本颂,至奘师乃照原文直译,字义精深,非对读百论及广百论释论,不易解了。

          圣天  造
  大乘广百论释论  菩萨   唐三藏玄奘译  十卷
          护法  释

  此即广百论本之释论,护法论师造此释,颇会通中观、唯识二宗义,然亦犹安慧论师之中观论释,或不为清辨以来之后期中观论师所尊重。闻藏传有月称论师之广百论释论,中间对护法此释论有驳辩处,然西藏亦未传有此释论也。中国虽传,惜鲜研究阐扬者。

  百字论    提婆菩萨造  后魏菩提流支译  一卷

  此论以一异有无诸义破诸外论,为约广百论义之略论,殆如约中论义为略说之十二门论。然论中有“如智境见一切法空,识无所取故,心识灭,种子灭”。又云:“世谛法皆如梦,梦非实有,又非是无,亦非无因”等句,近唯识论义。或系根本唯识论师,约百论颂义推演所造。以根本中百论师──龙树提婆于唯识义明法空,本不违拒而可容纳;根本唯识论师──无著,世亲别详缘起而辨三性,从唯识观入法空,故提婆亦可原有此论也。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造  菩提流支译  不足一卷

  破外道小乘涅槃论  提婆菩萨造  同上     同上

  此二论皆有“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为题,但皆未明引经文,盖亦宗经义以破当时所流行之外论耳。题中虽兼及小乘,然论文中祗破外道而已。其破法破义亦仍不出百论之枝流余绪,唯四宗论并列僧佉、卫世师、尼犍子、若提子四派;涅槃论详列外道所说涅槃有二十种:一者、小乘外道论师,二者、方论师,三者、风论师,四者、韦陀论师,五者、伊赊那论师,六者、裸形外道论师,七者、卫世师论师,八者、苦行论师,九者、女人眷属论师,十者、行苦行论师,十一者、净眼论师,十二者、摩陀罗论师,十三者、尼犍子论师,十四者、僧佉论师,十五者、摩醯首罗论师,十六者、无因论师,十七者、时论师,十八者、服水论师,十九者、口力论师,二十者、本生安荼论师,颇可为观察提婆菩萨生在印度时代之学术流派的参考。

  大丈夫论    提婆菩萨造  北凉沙门道泰译  二卷

  此论从行布施说至发大悲愿,可作为一种劝发菩提心论读,亦可作有实践菩萨所行之表现,而提婆菩萨舍身为法,亦即能实修于此大丈夫行者也。论云: ‘ 唯能作福,无智无悲名为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智修悲,名大丈夫 ’。即以修集福智具大悲愿者名为大丈夫也。应多讲习,救诸佛弟子贪着清闲怠惰为高之弊。

  菩萨本生鬘论  圣勇圣天等造  宋绍德等译  十六卷

  此论前四卷,乃集录释尊过去世行菩萨道舍身饲虎等因缘,及佛住世时教化事迹而成。唯第五卷起,段落不明,而有“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义边十一”, 至十六卷尽,有“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义边第三十四,是谓菩萨修行胜利”之句。似与前四卷不相连续,乃另一专说“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义边”。第一至三十四之论,前第一至第十遗失,乃将舍身饲虎等因缘录成前四卷耶。且从第五卷起,大意为赞修菩萨行,辞句牵连,义趣空泛,借题圣天等名,似与提婆菩萨无何关系!

  三

  总观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除菩萨本生鬘论可不计入外,其百论、大乘广百论释,则为婆薮与护法之广百论颂释论;百字论与破外道小乘四宗论、涅槃论,亦为百论枝义。故核之,唯广百论本及大丈夫论之二种耳。然广百论本穷般若智境,大丈夫论满菩提心行,则于智慧方便亦皆具足无余矣。故从前六论以修慧,后一论以修福,即堪为悲智双运之菩萨,成福慧两足之世尊!﹝见海刊十九卷五期﹞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