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修持方法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持戒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佛教请问戒律中的“开、遮、持、犯”,其意义何在?

  开遮持犯是持戒者所应有的共识,为了能持戒解脱,圆满戒法,成就持戒功德,必须深入戒律的开遮持犯,何谓开遮持犯?开者允许之义,遮者禁止之义,持者坚持戒律之义,犯者毁犯戒律之义。学佛持戒有如是正确的认识,持戒修行,必因戒(梵语sila)得度生死苦海,共登觉悟彼岸。(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佛教何谓“讥嫌戒”?何谓“根本重戒”?

  讥嫌戒即是息世讥嫌戒的简称,是停止做让人家说坏话之事,如此所立之戒,是名讥嫌戒。佛陀大慈悲,深怕修行者被人家诽谤或起讥嫌,因此所制定的戒律。

  根本重戒即是杀、盗、淫、妄等四重戒,犯此四重戒,必堕落三恶道。所有轻重之戒,乃至微细戒,一切诸戒无不由此演化而成,是圣戒之根本戒也。(同上)

  何谓持“满分戒”与“不满分戒”?

  若以在家五戒而言,能持圆满五条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持满分戒;若五条戒有一条至四条戒不能持者,不能全部持满戒法,是名持不满分戒。若持一条戒,称一分戒;若持二条戒,称少分戒;若持三、四条戒,称多分戒。(同上)

  为什么说:“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此四圣皆已出三界断六道之圣者,当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体四科门最为究竟、圆满、清净、光明、解脱,已达到无学果地故,若有所学,若有一法未解脱者,不名为佛。

  大般若经云:“菩萨若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要成佛,六度万行要修行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要具足成就,一切清净戒亦应究竟圆成。倘若尚有任何一法无解脱,乃至究竟净戒未得清净者,终不得成佛,故名唯佛一人具净戒,这是站在圆满究竟地而论。

  余人皆名污戒者,这是站在因地、渐次地而论。依小乘初果、二果、三果来说,虽已得圣位,但尚未得到四果极位;纵得小乘四果极位,依大乘法义论及,二乘人对受持甚深微妙正法,乃至受持净戒尚未得究竟清净,亦有微细惑未得净尽,故依佛地观视二乘行者,皆名污戒者。六道即六凡,是受业报,享尽福业,或沉沦诸苦,对正法与净戒,迷惑无知焉得受持!亦免不了余人皆名污戒之称。

  若论净戒深浅高低之次第,即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也。(同上)

  问: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心里持戒,两者哪一种有功德?(衡钰)

  答:未受戒者,而能持戒,当然具有功德!惟不如正式坛受多益耳。盖正受之时,举行忏悔,讲解律仪,能睹三宝庄严,转变境界,以及谛听信受,至诚所感,加被得戒。其受戒而不持者,心存轻慢,知法犯法,造恶而兼破戒,不免罪上加罪矣,遑再论功德哉。(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在家学佛法要合刊本中,释太虚大师著‘居家士女学佛程式’第一一页第六行‘故当向菩萨沙门乞受璎珞之十重戒而严持之可也’,此则希详细说明,而璎珞之十重戒是指何种戒?(李荣棠)

  答:杀、盗、淫,(在家二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同上)

  问:五戒中单守一戒,得戒神之拥护吗?(李永茂)

  答:一戒便有五位善神守护。(同上)

  问:实有戒神吗?要守到甚么程度方获得五戒神之保佑?此人有病障吗?(李永茂)

  答:经云如是,岂有虚妄,严持不破,即邀戒神加护。病是业果,安能不受,但持戒之人,无形之中,业已转重为轻矣。(同上)

  问:对于戒律有何参考书?(蔡明谷)

  答:律为三藏之一,书籍甚多;在家初机,宜先看十善业道经,梵网经,璎珞经,古德所集之在家戒律等书。(同上)

  问:在家佛子只需研习佛书,心存敬意即可?是否须正式受戒?(胡正临)

  答:学佛者,贵在‘行解相应’,如说食数宝,行而不解,易入歧途。解能开慧,行方成定,尤贵乎定慧匀称,然二者又依乎戒,此之谓三学,无戒即是无根,定恐邪定,慧恐狂慧矣。(同上)



  其他相关文章
· 放心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