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念佛发光, 乃属魔境。急为写信, 令勿以为是, 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 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 著魔发狂, 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 所结怨业, 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 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 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 彼怨业遂现其境界, 令彼起欢喜心, 谓我修行功夫到家, 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 遂失正念, 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 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 发颠发狂者, 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 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 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 如饮毒药, 昏乱无知, 谓天转地覆, 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 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 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 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 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 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 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 亦不生喜, 亦不生惧, 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 认做自家人, 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 亦受害。若不喜不怖, 概不理会, 彼便无立脚处矣。(三编·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所谓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若能如是, 譬如杲日当空, 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 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 平常专欲得见圣境, 不知圣境之得, 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 即是圣境亦无所益, 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 反从此生大欢喜, 未得谓得, 则必至著魔发狂。(三编·复谛醒法师书)
由阁下以邪作正, 平常妄欲得神通, 得先知, 故惹起魔鬼, 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 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 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 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 当依光说, 从此以后, 将从前所做之工夫, 完全丢脱, 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 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 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 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 彼魔鬼将逃避不暇, 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其作障碍者, 乃汝邪心所招。(三编·复徐紫焜居士书)
此章则谓杨氏拜佛, 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宿恶业力, 怨家债主, 幻现此境。企其生大欢喜, 谓为得道。则便著魔发狂, 破坏前功, 以报其怨。幸其功德力深, 未受其损, 卒得正念往生。(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有关其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