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广赞净土法门   │ 文章推荐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之极谈;带惑往生


原文:

1.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1],得预补处[2];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3]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4];法华一称[5],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6]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7]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8],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9]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10],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文钞正编)《印施极乐图》序

白话译文:

1.真是博大精深啊,净土法门作为佛陀的一代言教!此心作佛,此心是佛,就是直指人心的禅宗,也比不上它的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史上多少人有修有证,更加仰慕它的高妙。广收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春雨那样滋润万物,像大海那样接纳百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必断除惑业,就可以得补佛位;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门,下不能普利众生。因此,华严会上所集会的大众,全部遵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可以证得诸法实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开示,净土法门是最胜方便之行;龙树菩萨在他的论著《婆沙》中阐述,净土法门是易行速归之道;被誉为释迦佛后身的智者大师,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被誉为弥陀佛示现的永明大师,著《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前生,没个人依怙。)而终身念佛。真可以说,净土法门汇集三乘五性之人,终究证得真常;引导上圣下凡之众,同登彼岸。所以得到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确实可以说是一代时教的极谈、一乘无上的大教啊!如果没有培植善根,则经历多少劫难也难以遇到;既然已经遇到了净土法门,就应当勤奋精进地去修习它!

注释:

1、惑业: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2、补处: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称为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称等觉菩萨,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

3、九界:即地狱、旁生、恶鬼、阿修罗、人界、天界、声闻、缘觉、菩萨,加上佛为十法界。

4、十大愿王:即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琺錀。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5、《法华经》卷一:“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称名是表皈依佛、赞佛德、求佛加被之意,为佛道修行中最极简易又多利益之行持。

6、马鸣:菩萨名,中天竺人,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

7、龙树:菩萨名,亦译作龙猛,南天竺人,生于佛灭度八百年间,提倡中观性空之学。

8、智者:指智顗(538-597),陈隋时僧人,天台宗开创者。隋开皇十一年(591),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之受戒,受智者称号,人称智者大师。

9、四料简:指《禅净四料简》,略称“四料简”,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寿撰。系叙述禅净双修之要义的偈文。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10、五性: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附录:带业往生是什么意思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印祖文钞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净土宗重要的就是“带业往生”,业是什么,业是业力。什么是业力?还在身上带着,就是烦恼。带着烦恼就断了生死,“证涅盘”。你信不信我也没办法,字字句句都出自佛经。(李炳南大德《台北灵山寺佛七中的开示》节录)

按:不断惑业,是净宗带业往生最殊胜之处,其他宗派法门皆无此说。他宗修行,必须自力断净见思惑方可竖出三界,必须业尽情空方能成佛。印祖只言不断,未说不伏,菁华录后面有针对开示。带业往生是净宗念佛法门相对通途法门断惑修证而言,带业之“业”指“惑业”,包括见思等惑,及因惑而造作之善恶业,此处偏指恶业之业债,即旧业(不包括三恶道性罪)。新业不能带,即惑业现行,障碍临终正念,故必须伏惑往生。伏惑有两种,一是自力定力伏惑,可自在往生;二是临终之际一心系念佛号,主思往生之事,其他惑业不起现行即可,非定力不伏而伏,仍可往生,但多不自在。另外,带业往生非带罪往生,极乐世界无三恶道,以三途罪恶之心求横出三界无有是处,必须忏罪往生。印祖曾开示:“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又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何谓诸罪?业债从对方结,诸罪从自心结,即造作诸恶对应的三恶道“性罪”。因烦惑造恶业并结罪,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众生结恶缘,欠下业债;二是与心性结罪,不管受戒与否,只要犯杀盗淫妄皆结性罪。性罪者,“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不管结怨众生报仇讨债与否,性罪成熟必堕恶道。忏罪往生或灭罪往生,虽属于消业往生,但仍有差别。通常讲的消业,属于断惑或相对断惑,了业或相对了业,非必但包括业尽情空,而往生。忏罪往生无须断惑,善恶旧业皆能带,不必了业,未偿还的业债并不障碍往生,但必须忏除三恶道罪心。极乐无恶道,纯是大乘善根界,须以发菩提心(明发或暗合)等方式来转心,只有真正将无惭无愧的三恶道造罪之心,转为相对清净的菩提之心,性罪染污去除,恶道诸罪自然消灭。净宗以发菩提心信愿念佛的方式来忏罪,无需其他忏法。若能相应,十念一念即可转心转境。若不相应,如无惭无愧者,伪菩提心者,虽至诚勇猛念佛,以心不改悔,难以转心,心不转便不生真实功德,无功德必不能灭罪,罪不灭自然难以往生。有人言念佛即灭罪,这种误解是不知念佛灭罪深层原理的缘故。又有人言,《观经》下品上生言“诸罪消灭”,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并未言诸罪消灭。此属依文解义,造罪轻必须灭罪,造罪重就不必灭罪,这不是变相在说佛鼓励人造罪,造罪越重越容易往生么?简直是谤佛谤法。智者大师等祖师明确开示,下三品人皆是忏悔往生。忏悔即转心,心无形无相,空转不易,故必借助菩提等缘,住相而转。将心住在深信切愿,住在一句佛号,住在真实菩提心上,随顺菩提正道而至诚念佛,方能究竟转心,心转自然境转,即是无上忏悔。很多人临终虽能念佛却未成功往生,究其原因多是出在临终忏悔灭罪上,误以为念佛即能灭罪。可再参阅《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文末按语,及《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何谓功德?如何识别有无真实功德?》等文。

附:带业往生、消业往生与带惑往生

“带业往生”一语,在佛法的经论上,是没有明确的看到。这句话最初的出现,是元朝一位有成就的大和尚——惟则禅师,他著作的《净土或问》中,针对某些人就净土法门所提出的疑难,作了一些解答。在他这一著作中,提到一句话“带业得生”,他的方便语意,是说即使带业,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到了明朝,净土宗的蕅益大师,也提到这个问题,他提出的意见,是“带惑往生”。所谓惑,就是“见思惑”,也即是业。一直到现在,七八百年以来,我们中国佛教,不昔在家出家的道友们,都熟习蕅益大师,此话而更不疑。他所提出来的,比元朝惟则禅师所说的更明白。至于提倡“带业往生”最有力的,便是现代前辈善知识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以亦佛亦儒的善巧方便,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大家好好念佛“带业往生”,实为法师的无上悲愿,一片婆心,善巧运用方便法门,才使佛法佛教,更为普及。……

其实“消业往生”,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话,对某一种人或对某一个人,某一时,某一处说的,并无不可。如某人平常造业很多,现在要劝他学佛,至诚仟悔,消灭恶业,俾得将来往生净土。如果他说自己造业多端,怎能往生净土?这时劝他,没有关系,带业可以往生。这样,确是菩知识们的善巧方便。而有一些人学了佛以后,我慢、贡高、师心自用,好像天上天下,唯他独尊。我常对这些人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不是你。对于这一类的人,就要告诉他,消业才可以往生。……更可惜的是,本来“带业往生”已经给予人们无比的信心,个个有希望,人人有机会。现在一定说非消业不可往生,那么许多人都会自认此生造业如此之多,既消不了,又何必学佛!于是更走极端,更去造业,那可真的完了。那么随声附和,高唱“消业往生”这句话,就语气太重了。(南怀瑾大德)

按:依照蕅益大师所示,带业往生实则是带惑往生,“惑”偏指见思惑。通途自力法门竖出三界,必须自力断除见思惑。而净宗念佛二力法门属于横出三界,不必断惑,只须令伏不起,便可带惑往生。由此可知,蕅益大师“带惑往生”说法的提出,是针对两种法门修行对比而得出的结论,惑本指见思惑。有法师言,惑即惑业,包括善恶业。其实“业”的范围太过宽广,暂且只能从善恶业,或有漏无漏善业或恶业来论述,是有其局限性的。举个例子,一个人甲曾杀过乙,抢过丙钱,皆因烦惑薰心而起惑造业,犯下极重罪行。从因果律讲,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管是今生或者来世,只要因缘具足(世出世间法皆是缘起法),甲必被乙杀,还其命债,还丙抢钱之业债。另外,不管受不受戒,只要犯杀盗淫妄,必结性罪,即杀盗淫妄之罪心烦惑能染污自心,遮蔽自性,令心境向下堕落。罪恶之人来世堕入三途,并非神佛使之,亦非被杀者怨恨心使然。而是自心结罪越重,染污越多,遮蔽越厚,心境下堕越深,依其堕落浅深,第八识心现识变畜生界、鬼界或地域界,心作心是自作自受而已。就算今生因缘不具足,乙丙并未向甲讨债,甲因杀业等罪感得短命多病等花报,临终转生时必受果报而堕入三途。由自心杀盗罪业引入地狱三途,引业成熟,非关业债还与不还。杀人就会堕地狱吗?并非如此,刽子手杀人,只是例行公事,不结性罪,无杀人之罪恶心,故不结地狱之罪。误以为杀人,仍然会堕入地狱吗?可能如此,夜路昏暗开车撞一似人之物,误以为人,逃之夭夭,以杀心恶行,仍会引其堕入地狱,佛门中有类似公案。甲后来遇到佛法,修通途自力法门,忏悔罪业,性罪减烦惑轻,修行精进,已可自力断除见思惑,但还未还乙命债丙钱财,甲能否竖出三界?答案是——若修圆顿法门者仍然可以。业债偿还牵涉具体因缘,性罪忏灭烦惑伏断只在自心,罪心忏除恢复清净已非恶人,因果罪报依心造又依心转,出三界入四圣法界全在见思惑断除,心境的提升。对于甲来说,人道善业(包括宿世及欲界天等善业),都属世间有漏善业,虽与四圣法界无漏善业不相应,但不会障碍甲断惑出三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通途自力法门竖出三界,仍然可以带善恶业往生四圣法界,但不能带见思惑,亦没有三恶道诸罪(性罪),属于消业往生,但非业尽情空。

再论甲修学二力法门横出三界。横出,即平行转生,极乐无三恶道,但有人天诸善道。若想横出三界往生极乐,最低标准必须是世间善人,五戒十善圆满,方能不忏罪不断惑不消业,即可临终横向转生。因极乐是大乘善根界,心境须相应,故须发菩提心,临终念佛以感弥陀来迎。九品之中品下生及以上品位往生,皆属这类善人往生,亦属自在往生(可参看《观经疏妙宗钞》)。善人往生,若想再提升品位,当然可继续忏悔、断惑、消业等修行。对于甲来说,前已犯下杀人抢劫等罪,已是恶人,如想修念佛法门横出三界,必须念佛忏罪,恢复自心清净,提升为善人,方有往生的可能。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极乐无三途,故“诸罪”偏指三恶道罪心(性罪)。罪从心结,罪从心转,若能彻底改悔,已无三恶道罪心,即“诸罪消灭”。念佛灭罪,重在转心,心境提升,能不二过,即是真忏悔。之前是恶人,如今真诚念佛忏悔,改过向善,不再杀盗淫妄,能依五戒十善修持,虽然还未偿还乙命债丙钱财,但并不妨碍甲此时已是善人。若能保证余生不再造三途罪业,即可入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之流。但问题是,散心位人无伏惑之力,若遇逆缘难免再起惑造业,这就是名字位修行人的现实写照,常犯常忏,常忏常犯,多不能一直保持清净。再者,杀人抢劫在戒律中,属于不可悔罪,散心位人很难忏悔清净。大乘虽无不可悔之说,但若想忏除此类重罪,不管修取相忏还是无生忏,必须修至定心,见至瑞相,方可真正灭性罪。如智者大师所言,散善难灭定业,必须定善方可灭却定业。念佛得定,忏悔得定,念佛人须修至名字位后心,念佛同时兼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可入观行位初品,入最浅层定境,方能灭极重定业。否则名字位散心人,很难灭尽三恶道重罪,这正是大多数念佛人临终不得自在往生的根本原因。《观经》临终念佛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决非散心念佛所能做到的。对于甲来说,已犯杀人不可悔重罪,虽念佛忏悔,若不能得定,或常犯常忏,常忏常犯,难不二过,五戒十善又不严持,杀人等重罪是根本忏不净的。既然忏不净,为何《观经》下三品五逆十恶罪人亦能往生?秘密就在于临终是个特殊时期,第六识渐灭,见思惑亦随之不伏而伏,在临终数天或十数天之最后阶段,若仍能系念佛号不断,便可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定境,只有临终才有的特殊定境。可参考《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见佛往生的原理》一文。理论上,只要临终正念不失,信愿坚定,散心位人入此临终特殊定境,人人可念至理一心,五逆极重罪业皆可消灭。常犯常忏之人,并非其忏悔心不真,只因名字位人无伏惑之力,心常随境转,难以做到不二过。但临终不同,因无后念,无后身,忏悔改心若能相应,弥陀化佛便来接引,根本没有机会再犯,所以临终忏悔最易得力,效果最殊胜。对于恶人念佛忏罪往生,可不断惑,但必定是灭罪消业往生。至于还未偿还乙命债丙钱财,这类善恶“业债”皆可带。至于新旧业的划分,临终念佛见佛往生之前的业,皆属于旧业,只要不现行就不障碍往生。善人往生可不灭罪,但恶人往生必须念佛忏罪转心,这才是最为关键之处。带业往生决非带罪往生,这是很多念佛人最容易混淆和忽视的。心无形无相,空转很难,必须住相而转,顺事而转,发西方成佛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之净宗菩提心,对于罪人念佛往生来说,反而显得至关重要。临终忏罪不必另修他法,也不必一一忏除杀盗淫妄诸罪,只要菩提心真实,再加至诚念佛,自然转三恶道诸罪之心,而成西方成佛再度众生之无上菩提之心,世间最善之心。以此大心而勇猛念佛,再加临终特殊定境,能修出定善,故而能生最胜功德,急速灭却五逆十恶等重罪,诸罪消灭,即可见佛来迎。

业债虽然今生无缘偿还,但决非昧其因果。往生西方成佛再倒驾慈航时,如是业债诸缘,皆成度化因缘。此时偿还业债,并非只拘泥于杀业命债必须被杀这一种偿还方式,方式多种,运用自在。就算以身命偿还杀业,也非凡夫境界可比。再者,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须业尽情空方能成佛,此为权说,属于别教。对于圆教实说,并非绝对如此。只要妙契不二,圆证一真,即入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已能分身百界作佛,业非尽非不尽,情非空非不空,并非次第修次第断,非次第空尽情业。依照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可知,只要往生极乐者,皆圆证三不退,功德力用皆同于八地以上同生性法身菩萨,由此可知弥陀法门的绝对殊胜。



  其他相关文章
·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
· 净宗精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何解释?
· 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
· 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 自力法门必须断惑,净宗法门只须伏惑
· 若贪恋银钱房屋或儿女孙曾等,不能往生
· 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障碍往生
· 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悔修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