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法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就此机会和各位法师、同修们谈谈孝亲尊师的重要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举办祭祀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是圆满成佛之根本。
【壹、文化同源:中华民族是一家】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这片大地上,已经延续了几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四千五百多年,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一万三千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是伏羲氏,距今有五千年之久。伏羲氏教导百姓佃渔畜牧、画八卦、造书契,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从伏羲氏到炎帝神农氏,就已开始农耕的生活,再到轩辕黄帝成为天下共主,文明开始形成。黄帝距今是四千五百年,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安定,文明进步。黄帝任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推广伦常道德的教化;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使华夏民族的灿烂文明得以传扬后世。
据专家学者考证,中华民族万姓先祖有二万三千八百六十四个姓氏。《百家姓》,最初收录的四百一十一个汉族的姓氏,这些姓氏全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的后代,就是说始祖是黄帝,称为炎黄子孙。由此可知,中华民族是一家,同体连枝,血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生命共同体!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自性本具的性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它绝不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千万年前的华夏祖先所留下来的德教传承,再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不缺,这个社会安定、和谐、圆满。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人做人的道德标准。仁者爱人,要爱人如己,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别人。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礼是生活规范、是社会秩序,礼是有节度的,不能够超越也不能不及,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所遵行的准则和规范。智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人要理智做主宰,就不会把事情做错。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头脑不够冷静。头脑冷静那就是理智,才能真正判断正邪、是非、真妄。感情冲动的人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一切都顺著情欲。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信是言而有信,讲信用。我们说话一定要有诚信,佛家教人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就是信。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治国的总纲领,礼义廉耻,这称为四维。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就全都代表了,集大成的精华宝典《四库全书》,其内容没有离开这十二个字,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把这十二个字真正的发扬光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贰、孝亲尊师:万善万德之根本】
【甲、孝是中华文化根】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全世界其他族群里头有,没有中国人这么重视孝。中华老祖宗对于后世子孙的教导,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敬是中国文化的本”。孝是孝养父母,敬是奉事师长,孝道和师道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佛法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全是一个自体。
我们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遍法界虚空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性所变现的。自性就是我,是我的体、我的法身。佛在大乘经论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未来佛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同一个法身,佛法所说的伦理说到了究竟圆满。佛和我们是同体的关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帮助和照顾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要效法佛菩萨的大德,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这就是畅佛本怀的大乘人的心行。
在中国历史上,世世代代都出现过感天动地的孝子贤孙,“二十四孝”是广为人知的孝德典范,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虞舜。舜生性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瞽瞍,亲生母亲很早过世了,后来父亲续娶的继母非常愚顽、固执,对舜十分刻薄,常常挑拨离间,甚至处处要置他于死地;继母生的弟弟叫象,傲慢,对哥哥无礼,他们几次都想把舜害死。大舜善巧方便,不仅多次避免了杀身之祸,而且在其中恒顺,既不妨碍家人的恶作,也未曾与家人发生过冲突,体现出深远的智慧、孝德。这就是儒家《礼记.中庸》所言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实智慧。当时邻里乡党看到大舜受这样的虐待,纷纷都来为他打抱不平,大舜还是为父母辩解,说我的父母没有错,都是我自己不好,才惹父母生气。这种身教的力量无远弗届,感人至深,三年中,把这一方百姓全都感化了,其父母也受到了感化,而改变心态,回心转意。
由此可知,正如《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条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从哪里来的?学出来的,从孝亲尊师。我们细心去观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族群,乃至于宗教,许许多多的圣哲出现在世间,没有一个不是孝亲尊师,从这个根上成就的。我们若不能孝亲尊师,则所有一切殊胜的德行都不能够成立,世出世间法也不能成就。
净土法门是当生成就的妙法。但当今时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曾经告诉说,他所创办的台中佛教莲社,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而已。善导大师也说,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为什么现前念佛往生的人如此的少?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根本修,如同树木没有根,其生命必然不会长久。这个根就是“净业三福”,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起,这就有根了。
我们的前辈、祖宗跟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代、儿孙是一体的,这是孝的本意。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一体的宇宙人生观。大乘佛法讲的意思更深,不但祖先跟我们是一体,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所以大乘佛法的孝敬是没有边际的、没有分别的,称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悲是怜悯苦难众生,众生跟我是一体。换言之,众生有苦难,没有任何条件的帮助他们化解,帮助他们恢复幸福美满,牺牲自己在所不惜。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完全相应。
来佛寺的海贤老和尚也充分体现孝道的精神。孩童时,贤公就以孝行闻名乡里,自小辛勤劳作补贴家用。他的父亲早逝,后来兄弟相继过世,贤公接母亲在寺院里面奉养,达二十七年。后为母念佛送终,每年不忘祭祀父母祖宗,为大众做出孝养父母的德范。人人若能效法海贤老和尚孝亲尊师的德范,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成就的。下面:
【乙、敬是中华文化本】
根本!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大乘佛法,都是以孝敬为德行的基础。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之心是从孝顺父母而来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孝道,所以重视师承的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够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尊师重道的教育在我们这一代还有一些印象。上私塾那个时候父亲尊重老师那个身教,给我们一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直到后来,师事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老居士,之所以能够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实在都是得力于父亲尊师重道的榜样。
我在私塾的时间并不长。由于民国时期的战乱,我们求学的生涯历经艰难。满清亡国以后,中国这片土地,首先是经历了军阀割据,接著是中日战争爆发,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惨痛经验苦不堪言,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在这个期间,中国人的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安定读书的环境,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于是政府出面补救,由国家来公费办学,照顾我们这些逃难流亡的学生。
抗战期间我们念中学,这个学校校长周邦道先生,是我们的校长,他心地慈悲,为人宽厚,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经做过江西省教育厅长。他们夫妻,夫妇二人,如同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学生,对待学生比自己的儿女还要周到,让我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每当收到救济物资的时候,师母一定是先发给学生,有剩下来才发给子女;没有剩下来的,她们子女就得不到。学生晚上睡觉,老师每晚至少要到寝室去看两次,看到年岁小的学生被子掉在地下,老师半夜要替他们盖被子。老师确确实实把学生当成儿女一样看待,照顾得非常周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爱,令同学们感恩戴德,永生不忘。校长夫妻确确实实做到身行言教。那个时代的老师有道德、有品性、有使命感,对学生视如己出,希望下一代都能够成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安定和谐。
现在这个时代,像周校长那样的好老师已经不多见了。我们有幸还能够亲近到几位好老师。我的经教是师事李炳南老居士学的。李老师曾经在台中办“内典研究班”,共有六位老师、八位学生。六位老师包括李老师本人、许宽成老师,还有讲《普贤行愿品》的刘汝浩老师,以及徐醒民老师、周家麟老师,我也算一个。在入学的那一天,我们先拜佛,拜完佛之后,恭请老师上座。李老师代表家长站在前面,八位学生在后面,一起恭恭敬敬的向老师顶礼三拜。实际上台上的老师都是李老师的学生,全是老师的学生,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对老师行最敬礼。老师们受到如此隆重的付托,这些老师若不认真教学,怎么对得起家长?今天家长虽然没来,李老师代表了。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代代相传、古今不变的真理!
【参、华严表法:文殊和善财童子所示的师道】
佛法重视师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说:“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学佛最重要的条件是亲近明师,儒佛的圣贤教育首重师承。《华严》是佛法根本法囧錀,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和他的老师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就是尊师重道、师资道合的典范。在华严会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是释迦如来得力的助手,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为诸佛之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和普贤都是如来的法身所变现的,是法身所流现的。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之子,在入胎和出胎的时候,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所以称之为善财。善财童子是修学大乘的榜样,他的老师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座下得根本智,然后才出去参学,最后圆满后得智。
在善财童子去参学之前,文殊菩萨教他如何亲近善知识,成就无量智慧。经云,经文是,“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不能见老师的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这是学生奉事老师所应有的态度。世出世间求学皆重视师承。华严会上,文殊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你现在发心求菩萨道,菩萨道就是成佛之道,目的是为了成就一切智智,也就是要成就根本智跟后得智。菩萨说,你应当要勤求真善知识。能够依教奉行,对于如来所说的教法能够具足信解行证,这是善知识,这善知识的条件。
文殊菩萨接著说:“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不能疲倦、不能懈怠。这句教诲非常重要,我们向善知识求学不能心生厌倦,也不能够懈怠。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终身受用;追随章嘉大师学佛,三年如一日,不疲不厌;跟李老居士学经教十年,后面这几十年勤学勤讲,不敢一日懈怠。我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一点成就,无不是得力于精进不懈、始终如一的耐心、毅力,以及对圣教的弘扬,不改初衷。因此,向善知识学习一定要持之有恒,无有懈倦。“见善知识,不生厌足”,不能自满,不能得少为足,要知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如果学到一点就得意忘形,自以为是,这是决定错误的。向圣贤、佛菩萨求道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得到无上道,得无上正等正觉;修净土法门一定要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我们亲近善知识、好老师,对于老师的教导一定要依教奉行,要随顺善知识所有的教诲,不敢违逆,这是学生向老师求学是否能学到有所成就的关键所在。最忌讳的是阳奉阴违,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背地里所作所为和老师的教诫完全违背。这么做最吃亏的是学生、是你本身,于老师的德行没有丝毫损伤。自己造业,自己受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文殊菩萨又说:“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不见过失。”佛菩萨摄受众生是极具善巧方便的,我们肉眼凡夫往往不明真相,妄加批评,结果是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众生要用和言爱语去摄受他,有些众生要用威吓去摄受他,我们看到之后,不知道他的用意,但应恭敬,不要见他的过失。因为这些都是善知识度化众生的手段。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探访的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他们用这种手段来度化众生。所以,我们要懂得,仅守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印祖所说的,“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人的过失,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用的是善心,即使是和妖魔鬼怪接触,这些妖魔鬼怪都是佛菩萨示现的。
文殊菩萨的这段开示,为我们修行人指明做学生事奉老师、跟随老师学习所应有的态度,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肆、《净土大经》里的师道】
善导大师说,“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意思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个目标,讲《无量寿经》,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这一个目的,没有第二个目的。净土法门讲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第一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第二个,要相信佛,信佛就是信老师,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相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老师所说的。
因此,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所广大无边际的学校,极乐世界里头只有老师、学生两种人。老师是阿弥陀佛,往生去极乐世界的全是菩萨、学生。所以它是学校,它是个道场,它跟别的诸佛刹土完全不一样,学生去极乐世界是学本事的,老师天天教学,学生天天学习。这个地方也把尊师重道的道理说出来了。
【结语:缅怀祖德,知恩报恩,念佛息灾】
学佛的人一定要记住三福、四弘、三学、六度。净业三福是佛对所有弟子们开示的最高指导修行的原则。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在此地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缅怀祖德,知恩报恩,念佛护世息灾,这是孝敬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代代承传的美好品德,也是圆满成佛的大根大本。
综上所述,“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敬是中国文化的本”,孝道和师道正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也是儒佛设教、世出世法的根本之所在。愿我们共同效法和学习古圣先贤的孝敬德范,追往古,继孝思,念佛息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承传命脉,继往开来,直到圆满成佛。谢谢大家!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