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推荐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 文珠法师   │ 文章推荐
 

  八、般若的妙用

  (一)得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照见凡夫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修证的四谛、十二因缘,以及菩萨修证的智与得,皆空无自性,皆不可得。结果,‘以无所得故’,得证究竟涅槃,得成无上菩提。可知无所得,才是真得;否则,有得必有失。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译为觉有情;即是觉悟了的有情,当然不同于一般迷染的有情。迷染的有情,由于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不知诸法现象,根本就没有实我实法可得,内执身心为自我,外执世界为我所有,根尘对立,心被境牵,身为物转,见不超色,听不超声,乃至嗅香、尝味、觉触,皆互相障碍,内之六根,被外之六尘所限制,不能互相为用。加以人因有色身,在陆需屋,在水需舟,生活所须,又不能自供自给;不可能离群独居,必须依赖社会群众,往往被环境与人事牵制,怎得心无挂碍?

  何况人是贪心而又自私的动物,每为贪恋物质的享受,贪图权势的扩展,贪图事业的成功,贪图财富的增值,贪图名利的占有,贪图家庭的美满,贪图妻儿的幸福,…样样贪求,事事牵挂,又怎得心无挂无碍?何止挂碍,而且常怀恐怖,恐怖事业失败,恐怖名誉被毁,恐怖金钱耗尽,恐怖妻儿失散,恐怖死神降临,恐怖…。即使是学佛的人,也有恐怖,恐怖道场不兴旺,恐怖常住入不敷支,恐怖道业不成就,恐怖后继无人,…念佛的人,又恐怖不能往生西方,无论僧俗,皆有挂碍,皆有恐怖。由于人心恐怖太多,思想也就混乱起来,是非倒置,黑白不分,‘以苦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梦想自我扩展,梦想家族延绵,梦想长命百岁,梦想永远快乐,…。一连串美丽的梦想,所谓:人无百岁命,常怀千岁忧;终日生活在颠倒梦想中,患得患失,己经苦不堪言。若然不幸,当个人美梦粉碎,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更加苦恼。究其苦因,皆由不知真心的空相中,实无一法可得的缘故。

  觉悟了的有情,因为修学般若,故能‘依般若波罗蜜多’真空的智慧,照见诸法皆空,知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皆因无明错觉幻现的妄想识心,构想与执著而有,犹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影,梦中事,幻妄不真;虽然,梦里情景宛然,但从梦中醒来,境物全非,实无一法可得。所谓:‘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而证无我,断法执,能所皆空,无住无著,故得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故,再不会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或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生恐怖。至此,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不再执我执法,自然远离颠倒梦想。进而以无所得之心,修无所得之善,‘宴坐水月道埸,大作梦中佛事。’直至因圆果满,自然证得究竟涅槃,当得佛果菩提。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据说:过去有一位禅师,名金碧锋,虽然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入定,而且定力很深,当其入空寂定时,连此障碍的五蕴色身,亦能销融于无形。有一天,阳寿该尽,鬼差要来捉他,但遍寻不获,往问土地公。土地公公,教鬼卒敲打他放在座位旁边的水晶杯,果然他立即出定。鬼卒马上将锁链套在他的颈上,要拉他走。他想,自己修行很用功,若能继续进修,一定可以解脱生死,现在因为心中牵挂一物,竟然被鬼卒捉去,多么不值!于是他对鬼卒说:鬼大哥!请你让我入内方便一下再走。谁知他转身入内,立刻打破那个心爱的水晶杯,即入禅定去。鬼卒不见他再出来,入内一看,那里还有禅师的踪迹?只见他留下字条说:‘若人要捉金碧锋,除非锁链锁虚空;若然虚空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锋。’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修行人欲想解脱,一定要万缘放下,心无挂碍。

  ‘究竟涅槃’是指无住涅槃,亦即是佛所证的大般涅槃。梵语涅槃,又名泥洹,译名灭度、或解脱。意思是说:修行人到此境界,已经灭尽滋润生死根苗的烦恼,而得解脱生死的束缚,恢复身心的自由自在,故名灭度。

  又梵语:波利匿缚累,玄奘法师译名圆寂。圆,是指我们真空理体本具众德,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寂,是指我们的真空妙性,明妙殊绝,湛然常住,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无烦恼,亦无悲哀。古德说得好,‘真本圆,妄本寂’,是名圆寂。但此仅就理体本性言,若在修证方面解释,则福慧具足,众德俱备名圆,五住烦恼已脱,二种生死永亡,不再为主观或客观事物所缠缚,而能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名寂。可分为四类:

  一、自性涅槃;是指众生的自性。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圣凡同体,平等无二。即使是低级动物,如蚊虫蚂蚁之类,亦同具此性,故名自性涅槃。金刚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指众生法尔天然,不假外求的自性涅槃而言。

  二、有余涅槃:有余是指五蕴组成的色身。二乘圣人,以根本智,照彻缘生性空的真谛理,断除三界见思烦恼,得小乘极果,证我空真如理,回复自性的清净,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解脱,不再受生死烦恼的缚束,故名涅槃。但由过去业力所招致的果报色身,尚存在人间。所谓;‘子缚已断,果缚尚存’,故名有余涅槃。

  三、无余涅槃:断惑证真,与前相同;所不同的是此类圣人,己经离开人间。不仅精神获得自由自在,同时也抛弃了众苦积聚的五蕴色身,不再来三界受生,远离五阴炽盛的苦恼与逼迫。大智度论说:‘圣人今世,所受之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四、无住涅槃:无住,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而证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亦是大乘学者,向著菩提觉道迈进的最后收获。至此真穷惑尽,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圆明,不再为分段、变易生死的缚束,亦不再为尘沙、无明等烦恼的纠缠;有的只是真理自由自在的生命。

  诸佛菩萨,虽然已经证得涅槃,回复真理生命的自由自在,但慈悲为怀,不忍众生沉沦生死受苦,而自己独享真理生命的快乐,故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众生;但能本其深邃的智慧,照彻事理,了解缘起性空,心不执著,不再为生死烦恼所污染,如皎洁的明月,在漫长的黑夜里,不被黑暗的势力所遮蔽,反而冲破黑幕,给人类带来智慧光明的照耀。维摩经说:‘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永不灭度。’正是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写照。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双运故,亦不住于中道;而穷未来劫,永远往来生死之间,教化群迷,利乐有情,故名无住涅槃。

  本经所说的‘究竟涅槃’,是指无住涅槃。因为菩萨以般若智,观诸法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离相修善,结果,三惑尽,三空显,三障销,德智俱圆,慧无不寂;以无所得的心,证得究竟涅槃。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



  有关“(一)得究竟涅槃”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二)得无上菩提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