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佛经讲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饮酒典故郑康成“三百杯”


摘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李老师,我问到酒这个事情,李老师就讲到: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写文章,“三百杯”这个典故出在什么地方你晓不晓得?我们都不知道,没有一个人晓得。“三百杯”的典故出在郑康成,郑康成是专攻五经里头的礼:《周礼》、《仪礼》、《礼记》,他的批注是权威,学三礼的人没有不读他的批注。这个人是高士,酒量大。所以讲到这个典故,李老师跟我们说了一段历史:他当年跟马融学,马融是汉朝的大儒。但是马融心量不大,马融教学上课的时候,他有一个毛病,喜欢听音乐,那个时候的音乐要人演唱,没有像现在我们可以放光盘、放录像带,那个时候没有。所以他上课,他的讲台后面是一个布幔,他官做得很大,他家里头有乐队,自己养的乐队,所以有一些女孩子弹琴唱歌,在后面演奏给他听,一面听一面跟大家上课。他的学生总会看看,从布幔缝里头看看里面的女孩子。只有郑康成跟他三年,从来没有向布幔看一眼。马融知道他的东西郑康成学去了,对郑康成,对这个学生有嫉妒,就想了一个主意要害他,最好能把他杀掉。但他又没有罪,所以郑康成离开老师的时候,老师带了同学到十里长亭送他,在那里摆上酒宴饯行,每一个人敬他三杯酒,他带的人多,郑康成一次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是从这儿来的。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郑康成一点小小的礼节都不失,高明!所以李老师说:“我们人人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一条戒就没有了。”他不乱,他不失礼,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真的好酒量。马融是想把他灌醉,结果人家一点都不醉,一点都不乱,他就走了。马融确实买了杀手在路上等他。郑康成很聪明,看看他们已经回头了,看不见了,他改道从另外一条道路回家了,那个埋伏在路上的人没有遇到。

老师也嫉妒学生,古今都有。为什么有嫉妒?还不是自私自利,不想有人超过自己,这个观念错误,真正的大德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中国从前作官戴的帽子,我们一般叫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是说它是纱帽,颜色是黑色的。它的形相,从形相上讲,那个帽子叫“进贤冠”,那个帽子像楼梯一样两层,后面一层高,前面一层低,代表什么意思?希望后人都高过我自己,戴这个帽子常常想着。后人要不能比我们高,这个社会没有前途,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希望自己的部下将来成就超过自己,含义多深!皇帝戴的帽子那是平等,作皇帝要平等,不能有高下,作大臣的一定要想到后人要超过我们这一代。

酒这一条开缘很多,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一条戒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灵活的运用,活活泼泼,让社会一般大众对于佛陀的教诲,真正生恭敬心、仰慕心,欢喜学习。



  有关其它文章
· 持戒要懂得开遮持犯
· 返回 吉凶经文摘专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