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阿弥陀经要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念佛至少要做到“伏烦恼”


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诸位要记住,我们功夫要做到“伏烦恼”。用什么方法伏?这一句佛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烦恼,不管什么念头,恶念是烦恼,善念也是烦恼,善恶念都不能够要。念头一起,第一个念头是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打掉,决定不要叫妄念相续。妄念一个接一个这就不好,这是妄念起现行,烦恼起现行。我们用这句佛号把烦恼压住,就是把这个念头压住,古人比喻这叫石头压草,没除根,压住了。只要你能够压得住,这就叫功夫得力,你念佛就相应,压不住就没有法子。

当然我们开始念,没有那么容易一下念了就没有妄念。有人告诉我,我愈念佛妄想愈多,怎么办?好像不念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这个情形他不了解,实在的状况是你平常妄念就是这么多,你没有发现,这一念佛才发现,发现自己妄念这样多,这么可怕。但是发现之后不要怕,佛号一定要念,一面念还一面打妄想,不要去管它,不要去理会它,你只专门注意佛号,不要去注意妄想。你注意妄想,那个妄想是愈来愈多。根本不要去理会妄想,我只把念头观照在佛号上,这样一来妄想会逐渐少,佛号逐渐得力了。古人的经验,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念佛还有三、五个妄想,这功夫算不错了。要念多久?大概要念五年。认真念佛,念上五年,一个半钟点还会有四、五个妄想,这功夫算不错的。如果这一支香当中没有妄想,恐怕也得要十年、八年。要认真去念,不认真决定做不到。由此可知,念佛夹杂着妄想不怕,不要在意这桩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念。

按:净宗带业往生,实是带惑往生,伏惑往生,烦恼现行的当下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不能感佛;没有弥陀他力加持,你见到的佛也不是真佛。又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带业往生也绝非带罪往生,恶道诸罪必须忏净,恢复善人资格才能蒙佛接引。观经下品三生实是准善人,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忏净诸罪,恢复善人身份才得以往生。正如莲祖《弥陀疏钞》所言:“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所以,念佛尽量伏惑,减少起惑造恶,必然减轻临终忏罪的压力;念佛人恶道诸罪越轻,越容易往生;如果生前就已经忏净恶道诸罪,并能绝不再造新罪,此人便入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辈,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判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世尊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的阶位,与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相同,皆是观行位初随喜品。也就是说,观行位初品的世间善人,就能决定往生。知礼大师为何判世间善人对应观行位初品,初得念佛三昧的浅位定功呢?因为下品三生都须忏净恶道诸罪的,中品下生是生前没有恶道诸罪,或已经忏净恶道诸罪。要知道忏净诸罪并不容易,破戒必结性罪,散心位人念佛可灭成违无作罪,但忏不净性罪。必须修定善,方能忏净性罪,转灭定业。念佛人必须得粗浅定功,即最浅念佛三昧,亦称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初具伏惑定力,决定不贰过,才能真正忏净破戒造恶之性罪。并不是念念无生忏偈,持诵灭定业真言,常常念佛,就能灭五逆十恶性罪的,必须修出定善。蕅祖《弥陀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念佛人若不能严持五戒十善,常犯常忏,旧罪忏灭新罪又生,做不到不贰过,恶道诸罪必然忏不净,你就不是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得定,也只是邪定,不堪称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有些念佛人常常念佛,甚至数年念佛,却仍遭遇天灾人祸甚至横死,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合格的世间善人,必须五戒十善圆满,由戒得定,必然初具最浅三昧定心,才能修出定善,忏净性罪,转灭定业,具伏惑事一心不乱,绝不起惑造业再添新罪,正念决定不失,临终必得善终,可预知时至决定往生,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念佛三昧功夫深者,甚至可以随时随意往生。念佛至少要做到伏烦恼,包括定心伏惑、散心伏惑、不伏而伏。①定心伏惑:这是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属第一类决定往生,能预知时至,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自在往生,不受临终诸苦;②散心伏惑:虽也念佛修善,但恶道诸罪并未忏净,本质上仍属恶人;因生前常常伏惑,常常忏罪,所结诸罪越轻,临终越容易往生,非必熬至临终极限最后一天;若能往生,则属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③不伏而伏:这是指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之人,临终时若能坚持散心系念佛号,信愿真实能感弥陀他力冥加,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随着第六识渐灭渐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最终会渐入临终特殊三昧定境,由散心正念自动过渡至定心正念;就算生前没有自力定力,亦能得入的一种非常特殊的临终定境,故而称之为不伏而伏。具体细节可再参阅此文《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至于观经下品下生五逆罪人,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须继续念佛转心忏罪至理论极值,即临终极限最后一天最后一念,才能念至理一心不乱,方能真正忏净五逆极重罪业。经中至心十念灭五逆罪,正是此时;而非临终前期的散心念佛时,亦非入临终特殊定境的初期。所以,念佛人应尽量严持五戒十善,争取第一类自在往生;就算做不到第一类往生,也应常念佛伏惑,常忏悔罪业,从而减轻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的负担,以期临终时能相对快速的往生。至于本愿门的他力断惑、他力灭罪、纯他力往生等观点,皆因误判生佛心体所致,将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割裂为二,极度无条件夸大了弥陀他力,已经严重违经,详见专文。



  有关其它文章
· 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 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说,非他力断惑说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