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阿弥陀经要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心性极致,持名奇勋,本愿加持


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这是把这个事实真正的原因给我们说破了。“心性之极致”,致是到达,极致是到达了顶点,就是我们用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达到了极点。这是说什么?说能念之心不可思议。诸位想一想,这句话实在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说出来的。所以印光大师赞叹这个批注,“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印光大师赞叹,也是赞叹到顶点了。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批注如此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必定是观世音再来。可惜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身分没有暴露。如果不是弥陀、观音再来,怎么能当得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我们能念的心是真心的极致,非同小可;所念的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持名之奇勋”。念佛法门,一般人轻视了,这就是经上一再说的难信之法,为什么?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所以,佛说这个法门,要叫着舍利弗给他说,为什么?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的人,他不能接受。华严会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再再都说明这个法门殊胜无比,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提并论,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能念的心,心性的极致,所念这个佛号,这叫持名的奇勋,再加上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一品罪业(惑业)都没有消,到那个地方去,就跟圆初住、别初地的菩萨平等了。(注:下品三生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念念皆灭数十亿生死重罪,文中应是惑业一词。)

这个地方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罗什大师《弥陀经》上所翻的“一心不乱”。玄奘大师的译本是直译,梵文的原本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罗什大师他用的。后人对于一心不乱提出很多的意见,因为一心不乱实在不容易!“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换句话说,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就是圆初住、别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读了这一段,对于罗什大师所翻的一心不乱,这个疑惑没有了。为什么?五逆十恶,一生到西方极乐界就证三不退,证三不退就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不乱。可见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理一心不乱立刻就得到。问你怎么得到的?不知道!要不是蕅益大师为我们说出,我们怎么晓得,胡里胡涂就得到;这就是“心性极致,持名奇勋,本愿加持”,这样得到的。

按: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别名,包括伏惑事一心不乱、断见惑事一心不乱、断思惑事一心不乱及断见思尘沙理一心不乱;其跨度非常之大,下从观行位初品,上至分证位,都属一心不乱。有些祖师大德文中提及一心不乱,多是指断惑事一心及理一心,断惑一心非常难证,众人皆知;但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只观行位初品,大抵欲界定上下的功夫;对末法时期念佛人来说,只要严持五戒十善,精进念佛三年五载人人能证,伏惑一心并不难证。并且,只要证得最浅伏惑事一心,入观行位初品,此人即得最浅念佛三昧,三昧定境中可见佛化身,此人临终决定往生,属于第一类自在往生。玄奘大师译的系念不乱,与罗什大师译的一心不乱,是一回事,都是泛指。可以肯定的是,两种译法,都不包括散心念佛。因为散心念佛是不能见佛的,见佛必须具足三力,必须在三昧定境中,往生也是。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因缘具足时也能忏罪往生,但其往生非是在临终散心念佛时,必须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渐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再继续念佛转心忏罪,才能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转灭定业,恢复合格善人身份,最终见佛往生,仍然是在特殊的三昧定境中完成的,这一点必须注意。并且,菩提心真实必感弥陀冥加增上,二力和合方能令临终特殊定境得以延续,随着第六识渐渐消亡,理论极值可念至理一心不乱,五逆重罪亦可至心十念而忏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悲华经》中说:“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无生忍,就是理一心境界,这只有在临终特殊定境的最末期才能发生。未造五逆罪的普通念佛人,临终无需念至此种境界,就能往生。后面说的,都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当然,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的念佛人,理论上也存在临终特殊定境。“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这说的其实就是往生三力,莲祖印祖也曾提及,本质上就是见佛三力!详见段内连接。



  有关其它文章
·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
· 见佛原理 见佛三力
· 为何说名字位散心人非在散心念佛时往生?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