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认为种子是一切法的亲因缘,其中的名言种子是万法生起的亲因,即有情世界的依正二报唯是名言种子在业种子等的帮助下的现行。不但染法是种子的现行,就是佛之依正二报也非离识(净识)而有。所以,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与净土之庄严亦是往生者的净识所变。下面就具体来看种子义与念佛之理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赖耶中的种子需六个条件才能成为种子,即“种子六义”。《成唯识论》卷二说:“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何为六义?
(1)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方成种子。”种子是刹那生灭的,唯识学者认为:“万有的原因必是限于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在常住不变的无为法是没有能生的意义的,这是唯识学者建立唯识学的基本原则。”〔8〕种子的第一“刹那灭”义告诉我们种子具有能生性。这样净土法门主张的念佛,所念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念念熏习于有情的阿赖耶识后同样具有种子的“能生性”,只要因缘条件成熟,自然“与果俱有”。由此可坚信念佛所熏成的佛种子,一旦熏习进我们的八识田中,就具有了能生性,那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之亲因便可理解,明白种子的这种能生义,为我们正信念佛成佛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理论依据。
(2)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可解释为:从种子生现行诸法时,那能生的种子与所生现行果俱现和合,方成能生的种子,二者必要同时俱有而不相离。由果俱有的这种因果同时不离义,应知念佛见佛得以往生不退成佛,是非离念佛所熏之佛种子而有的。即使是花开见佛成佛之刹那也不离“果俱有”义,即先前所熏习念佛之因种与所生之果俱时而有。即便是不作亲因,也是助缘,因为果俱有故。
(3)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到究竟位,方成种子。”意思是:种子无有间断,无有转易,恒时随着有情一类相续直到转八识成四智,证究竟佛果为止,决不丢失、散坏。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念佛一生,若不往生,岂不徒劳。我们今生所念之佛号功德利用不会随一期果报体的结束而损坏或消失,万德洪名深植八识田中,恒随我们流转,即所谓的“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于多劫前,一次,迫于虎逼而爬上树,情危之时,脱口而出一句:“南无佛。”多劫以后,值释迦牟尼佛出世,佛弟子以天眼观此人在八万大劫内全无一点善根(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观八万大劫内的因果),但世尊以佛眼观其八万大劫前曾有此一点善根。故受佛度化,得证圣果。这就是一切善恶种子一类相续恒随有情流转、不失不坏的最好例证。《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我们所念之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因为种子的恒随转故,净业行人深知此理,可以免去许多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发一个真正的长远心、切愿心。
(4)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即“种必随其能熏的因力是善恶等性,从而生起善恶等性的现行,其功能是决定了的。例如能熏的现行是善性,所熏的种子亦是善性,由那善性的种子再起的现行必然也是善的,这是一定的,这种功能的性质不随便变化”〔9〕。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即善恶因果性质绝不错乱,这是种子“性决定”之特征所决定的。有的居士念佛多年,自己或亲人却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便开始抱怨阿弥陀佛不慈悲:“我这样念佛,佛还不保佑我,让我这么倒霉。”这就是不明种子“性决定”义。前因是恶,后果必是不幸;前因为善,果必可爱,性不乱故。念佛是善,所生之果法亦必是善,今时之倒霉,亦必有其前之恶因。净宗行人由此种子的“性决定”义当坚信念佛之善法为因,必感善性果报。
(5)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即种子需众多因缘作助缘才能起现行。正如植物的种子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才能长成植物一样,赖耶中的种子亦如是,待众缘成熟方起现行。如《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观经》也倡:念佛人当作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诵大乘经等诸善法,都是在告诉我们,念佛之“亲因”(种子)需藉种种助缘方能成熟往生净土之果。也许有人会问,那十念往生呢?所谓的“十念往生”,今生的“十念”只是作为引生前所行无量善根之助缘,即此人过去生已长时修习过,到今生因缘成熟了,才可能凭“十念”生去极乐。一个薄地凡夫仅凭十念欲生净土是有违缘起因果法则的。可以说,种子“待众缘”的特征所揭示的也正是佛法的最殊胜义——缘起义。《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善”这一定语,也是在告诉我们念佛以外的“众缘”之重要。因此,念佛人在念佛的同时也应广修六度万行,积功累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之作为成就佛种子现行的巨大助缘,才有可能往生,不退成佛。因为种子具有“待众缘”义。(本站补注:蕅祖《要解》中言:“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随顺菩提正道的信愿持名念佛正行已经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缘,念佛正行之外可以兼修六度万行以作助缘,但不可说念佛之外必须修六度万行才能往生,这点一定要注意。念佛本属心法,以菩提心摄诸善法,真发菩提心者,念佛一行可摄余行,祖师这类开示很多。如《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中言,“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大持戒……大忍辱……大精进……大禅定……大智慧”。至于“一个薄地凡夫仅凭十念欲生净土是有违缘起因果法则的”,万不可理解为末法时期我们这类普通念佛人不能临终十念往生,你我没有宿命通,安知皆非数世修行人?十念往生,此十念是有所特指,见文末链接,决非普通的散心十念。缘起因果法则强调因缘必须具足,但也决非人人必须数世修行,方能今生念佛往生。蕅祖《要解》中言:“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6)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即善的色法必引生善的色法,善的心法必引生善的心法。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念佛成佛,佛由心成,非由口成。修行是修心,念佛亦当用心念。依引自果义,不发菩提心念佛,佛念得再多、再精进,也只是在修人天福因,终不得成佛。故念佛者当发大菩提心,并心口合一。《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理即在此。(补注: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一百种果报》中头三条念佛堕三涂,如是可知,念佛果报在念佛之心,决非念佛外表形式。以三涂恶心而念佛,其果报仍在三涂,只结未来得度远因而已。《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此句对净宗同样适用。《观经》下品下生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往生,虽未言发菩提心,印光大师释之为——暗合菩提心。愚夫愚妇斋公斋婆不知菩提心是何意,但事持念佛亦有往生者,此亦是暗合菩提心,不可言未发菩提心。)
综上所述,唯识学的“种子六义”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念佛法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所念佛之名号作为一种熏习而成的“种子”所具有的功用、特征,不仅使念佛法门所主张的“自力”原理显而易见,更凸显了净宗所倡的“自力”的重要性。此外,他把“念佛成佛”放在了缘起法中看。这不仅能让一些虽念佛多年却不懂佛教教理的所谓“信众”端正信仰,从而生起正信;也能令许多渴望在宗教中寻求某种理性而非只是单纯信仰的“现代人”折服。因为时下众多徘徊于佛教边缘的知识分子多是苦于佛教中缺少那么一点“理性”上的东西,而无法让自己“光明正大”地走入“内心虽有点认可却又实在找不到足够说服力的”佛教殿堂。众所周知,今生错过了难得之人身未能延续法身慧命事小,由于无知而毁谤佛法造下无边罪过事大。这其中的责任是每一位佛子都无法推卸的,尤其研学教理的佛弟子更是责无旁贷。
因此,笔者认为,借当今净宗发展之势不可挡的大局面,以教理充实念佛法门,即可以引导净宗学人正见正信,也能借机大力弘扬佛法真理。我相信,一些非佛教信众在听闻“唯识种子六义与念佛”的关系后,多少都会对佛教有个崭新的认识,并可能产生对念佛法门实践的渴望。
念佛,看似简单,实在是果觉因心之法,是佛最慈悲施设的方便法门。念佛人只有依正理起正信,由理智的信仰去践履佛法的实证,才不致于糊涂学佛,或被冠以“迷信”的帽子。
念佛是为了成佛,唯识学讲成佛是转染成净,转八识成四智,即无漏种子现行才可。因此若从唯识学来谈念佛成佛必要涉及无漏清净种子。故接下来就约清净种子的两种来源“本有”、“新熏”二说,分别进一步探讨念佛成佛之原理。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