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在念佛法门中简单讲就是佛力,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力”。“四十八愿”具体内容怎样?古往今来,在《无量寿经》及其诸多讲解中都有十分详细的论述,此不多叙。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这种“他力”是什么?来自何处?如何起用?目的为从教理上认识念佛法门殊胜之所在——他力及其教理原理。在《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中,文殊菩萨与佛之间有一段关于“如来心相生起”之对话中,为我们揭示出了佛之愿力的奥妙所在。
如经中,曼殊室利菩萨问佛: “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15〕
如来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怎样的?佛答:佛心是无分别的,清净的,他的生起非由心意识生起之所显,但也常常生起,只不过是不由加行而任运生起罢了。即如来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犹如变化,似有而无,似无而有,任运而起,不由加行。由此可知,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原理,即大慈大悲接引众生的心相生起之理亦如是。如来法身心不藉加行而起,任运化身来此娑婆世界,酬愿度生,依愿(他力)引接“念佛人”。
佛无加行,心相怎能生起?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运离一切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16〕
文殊问佛:一般心法之生起,须由加行,否则,无法生起。何以如来法身已运离加行,而还会有心法生起呢?阿弥陀佛亦已入不生不灭的涅盘,何以还能随感而应,接引众生?这也是许多人疑惑不解的。如不明白这个问题,对净土的信仰也很难说是正信、深信、坚信,所以净业行人十分有必要了知其所以然。佛告曼殊师利菩萨曰:
“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17〕
《解深密经》中的这段文殊与佛的问答,明确告诉我们:原来,诸佛法身虽已远离一切加行,但由于其先前所修习的方便般若加行的强大“余势”力量,可令后复有心法生起。即佛虽已证不来不去的法身,但还可凭借其因地的广大般若加行之余势而有化身的“来去”。佛怕文殊不懂(实是忧虑后世众生),还举喻说:这就如同“在极重睡眠时,意识活动都无,但从睡眠觉醒时,仍有心法生起,当知这所生起的心法不是睡眠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睡前所作加行的余势,令觉醒时的心法生起的”〔18〕。入灭尽定的圣者,能不藉加行而从定中出来,亦如是理。这样,何为佛愿之“力”?这段经典中佛与菩萨之间的问答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释。净业行人明了这个道理,信佛会更坚,念佛会更切,往生才会更有把握。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在净土法门里最为殊胜。上已明了他力是什么,但很多人会疑问其因地究竟作何“加行”而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呢?在《无量寿经》中,佛完整地讲述了法藏比丘因地“积功累德”的种种事迹,即前所行种种方便般若加行: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19〕总之,《无量寿经》中这段关于法藏比丘因地所行之描述,足以证明,具足无量妙用的“他力”是佛过去生行因之果,其真正源动力是其因地种种般若之加行。所谓的“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行之“般若加行之余势”。可见,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也合“缘起”之理,即他力也是藉由种种因缘(无量般若加行)而成就的,不是凭空而有,不是自生,也不是一般宗教神秘色彩的莫须有的渲染。不可思议之“他力”也有其教理依据可寻,非离缘起因果的法则而有。
其不可思议,虽非凡夫心所可了知,但我们可以从理上去认识它。净业行人若明了了佛的愿力来由,会提升正信,更精进于六度万行,并广积功德,植众福德,为最终成就两足尊——无上佛果,于因地绝不虚过。因为,诸佛也都是由修而证的,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正如《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中说:“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一切往生者也都是由种种因缘如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诸功德而成就的。到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念佛法门虽主张“自他二力”,但“他力”绝不离“自力”,“他力”须依“自力”而起大用,即所谓的“至诚感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生有感,佛才有应。”
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因果法则基础上,如来之“他力”虽然抽象得不可以用凡夫心揣摩,但我们若能从因果的理念上去把握思维,从大乘佛教的缘起观出发去端正认识,如理作意、思维,即使不能现证“他力”之不可思议境界,也能生起一种信念,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迂回或茫然,甚至还可以独自化解许多无明疑惑,至少不至于迷信冥冥中有个神密的力量或有一个什么东西在主宰着。因为,一切大小乘教理都讲缘起,佛陀最善谈缘起,离开缘起说佛法,即是魔说。把握住了缘起,也就站定了真理。所以由教理起信,即先“学佛”后“信佛”,是现代人学习佛法时,一个很值得试试的方法或者说是捷径。
此外,唯识学者还认为,凡夫的依正二报是有情的业识所变;转识成智的圣者,其依正二报也是净识所变。这样,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也就不离阿弥陀佛的净识——净种现行。依唯识学者看,法藏比丘经过因地的修行已圆证如来法身,即完成了转八识成四智。他的愿力可以理解为依佛根本智而起的后得智之大用,即净种子的现行法,虽是有为有分别,但属于无漏,故不感杂染之生灭果。所以,凡夫不必用生灭心来继续揣度佛将来会怎样,这是多此一举的顾虑。佛的般若智慧是“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20〕。圣心虽有生起,依愿度生,但圣心无知,无所不知。阿弥陀佛酬愿度生,不著有众生可度,应接无方,无有挂碍。即“万动可寂而静,圣应可无而为”〔21〕。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