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文集 - 佛文推荐 -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 - 正文   │ 文章推荐
 

  无情有性 草木成佛

  至于与“有分别色”连带相关的另一命题,即是“无情有性”与“草木成佛”说。中国的佛教,直至南北朝,在《大般涅槃经》未度之前,多只顺从“众生三分半成佛、一分半不成佛”之说;其时唯竺道生(375?-434)孤明先发,首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亦得成佛”,立一阐提成佛义,以致后人推为“涅槃之圣”。[64]但一阐提,虽言“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而被称为“无信之人,不可治者”(《涅槃经》语),到底还属有情众生;至于,能进一步提出墙壁瓦石无情之物亦皆有佛性之“无情有性”说,则属唐代中兴天台的荆溪湛然大师。湛然于《金刚錍》开宗明义即云:

  自滥霑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怳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65]

  查湛然之所以造《金刚錍》论,倡“无情有性”说,主要是针对自唐初以来,盛极一时而“挤陷”本宗之华严而发。盖创立华严宗的贤首(643-712)在其重要的著作《起信论义记》中,曾引《大智度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66]而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反对无情也有佛性的观点。湛然为阐释天台“性具”之圆实义,于此《论》中,隐对贤首,而通过“假梦寄客,立以宾主”,曾广设四十六问答,反覆说明理性正因既具佛性,缘了二因亦必具佛性之“无情有性”思想。其文云: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谘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僕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

  此中野客所闻之人,即隐指贤首而言。其引《智论》之章疏,即指《起信论义记》。下文接云:

  余曰:亲曾委读,细检《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汎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67]

  此段文字简略,不易读懂,略作消释:湛然认为世人所传“无情但名法性,有情方名佛性”的说法,是迷名而不知义。盖教典中谓“法”者,多就不觉言,而谓“佛”者,则就已觉言;若对大地芸芸众生来说,虽皆本具不觉之理法,却未曾有觉不觉之佛智,是以姑且分开而谈,用意在使其能觉不觉也。今岂可捨令觉不觉之深义,却执不觉者永远不觉之名,甚至反而说所觉之法悖离能觉之佛?下文遂归结说:“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而加以决断云:“无佛性之法,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换言之,主张“无情无性”,尚为小宗,只是权便说;唯有“无情有性”,方是大教,始为究竟实义。如此一来,遂把天台学说提到诸宗之上,而不致如一些天台学者甘居华严“圆顿”之下了。

  知礼当时身处山外诸师纷纷“兼讲华严”、“坠陷本宗”之学术氛围下,为护持“一家正义”,故承湛然之说,依湛然《金刚錍》、《止观义例》、《止观大意》等祖文,驳斥庆昭、智圆等主张“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与不许“无心的草木成佛”的观点,而大力主张“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思想。如《十义书》卷上云:

  又上人(指庆昭)坚据《金錍》心具三千,谈无情佛性者,盖由彼文正显佛性遍义,以佛约有情说故,多明色即于心;故知若信诸色即心,则成无情有于佛性义也。[68]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天台“性具”系统与他宗“性起”系统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