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顗《疏》云:“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知礼《妙宗钞》亦云:“于五时中,是其第三方等时也。”并见《续》32、414d 。
[2] 半字满字喻,出《涅槃经》。半字喻小乘三藏教,满字喻大乘通、别、圆教。见该《经》卷八,T12、414b。
[3] 见宋·继忠集《法智遗编抉膜书》第六段,《续》95、430c。
[4] 按,根据《佛祖统纪卷六·智顗传》载:智者大师临终时,其弟子智朗请问“师入何位”?师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祇五品耳。”盖圆教五品弟子位,属“观行即佛”位,以能圆伏五住烦恼,判为圆教四依之初依也。见《续》131、57a。
[5]《续》32、456d。
[6] 同上注,页427a。
[7]按,今人如日本·望月信亨曾怀疑《观经疏》系后人伪托之作。参本文第四章注1。
[8] 智顗“五时”之判,详见高丽·谛观《天台四教仪》卷一,T46、774c。
[9] 按,智者大师判如来之化仪有四:“顿、渐、秘密、不定”,如来一音说法,随类异闻异解,就相知边是不定,就不相知边是秘密;此则徧前四时,唯《法华》开权显实,故是显露非秘密、是决定非不定。
[10] 按,五时部教所用教观:“华严”是圆兼别、“阿含”是但三藏、“方等”是对三藏教说通别圆、“般若”是带通别正明圆教、“法华”则是纯圆独妙。蕅益《教观纲宗》云:“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见T46、937b。
[11] 须达多(译云:给孤独)长者初闻佛名,见佛闻法,证初果须陀洹事,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T12、540c。
[12]指《观经疏》举《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而明闻佛名之益云:“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三宝即佛、法、僧;十号即佛之十号,谓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3] 知礼“专务讲忏”情形,参前文第三章、第一节之三。
[14] 见《修忏要旨》第七“忏悔六根及四悔法”,《续》100、454b-c。
[15]天如惟则《净土或问》第三问,T47、293c 。
[16]明末·蕅益《教观纲宗》语,见T46、936c。
[17] 上列各种止观,均为智顗之作。并见T46。
[18] 见梁译《大乘起信论》第四修行信心分,T32、583a。
[19]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八月,拆毁寺庙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拆除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没收上田数千万顷等破坏佛教之事,世称“会昌法难”。参见前第二章页10注2。
[20] 按,弥陀净土法门,《起信论》称为“胜方便”(T32、583a),《观无量寿佛经》称之为“异方便”(T12、341C),故合名“胜异方便”。
[21] 横超之义,参见前文第五章第三节之二“四土横竖说”。
[22] 龙树菩萨造《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第九》卷五,T26、41a。
[23]善导主张“凡夫入报土”说,并判九品均属“凡夫”,见其《观经疏》卷一,T37、248-250;并参蔡缨勋《善导思想之研究》第五章第二节“凡夫入报土说”,及第四节“三辈九品皆是凡夫说”,页256-275,国立台湾师大国研所博士论文,1995、4。
[24] 引自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原教门第一》,《续》108、61a。
[25]《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西土·婆薮槃豆(天亲)菩萨所造,元魏·菩提流支译。《论》中明修“五念门”,得生安养,见阿弥陀佛: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见T26、230。
[26] 按,此“境观同修,事理并运”之法,即可配合《摩诃止观》“十乘观法”之次第而修,但于第一“观不思议境”,改以“心具极乐之依正”为境耳。陈玉文《四明知礼“释难扶宗记”之研究》文末怀疑知礼深入天台止观妙旨,却未能以“十乘观法”实践,恐坐此误会也。见该书<第五章结论>,页124,台北市,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10。
[27] 末法之说,分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及卷三十二、《佛临涅槃记法住经》、《大般若经·初分难闻功德品》卷三0二、《大乘同性经》卷下、《法华经·安乐行品》、《八十华严》卷四十五、《法灭尽经》、《无量寿经》卷下等,不赘。
[28]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T13、363a-b。
[29] T46、786b-792b。
[30] 有关信行生平及创立“三阶教”的情形,见《续高僧传》卷十六,T50、559c-560b。
[31] 见道绰《安乐集》卷一,T47、4b。
[32] 见善导《观经疏》卷四,T37、271b。
[33] 按,知礼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起,创建“念佛施戒会”,每年普结僧俗一万人,毕世称念弥陀,求生西方;又每岁仲春,建菩萨戒会,其被化者,常满五千大众;足见其摄众之广。参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一节之三及之六。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