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行者修行之路》节录
○魔变本尊实例一
笔者曾经为临终人(佛教徒)读诵《弥陀经》,引导她念佛,她也欢喜念佛,第二天再去引导她念佛,她指着床榻前的虚空中说:“早上看见阿弥陀佛现身在床前。”我们听了都很高兴,第三天再去看她,劝她念佛,已经神智不清,若念若不念,死前已经不能言语,有没有“意识念佛”不得而知,有数十位莲友在其临命终时,为其排班助念,结果她在面露慌张、不能言语中死去。她生前虽然自称“见佛”,可能是冤亲债主所变,因为临终“真见应化身佛者”,必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不会昏迷而死。为什么临终人在命终之时,逢遇善友为其开示“净土法门”,教令念佛,又有许多莲友助念,而临终人亦发心念佛,却没有往生净土?这位居士,念佛、吃素已经有十余年
○魔变本尊实例二
笔者曾经为一位阿巴桑于临终前一、两个星期,发心劝其念佛一个星期,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皆在其身旁引导她念佛,而是在上午与下午及晚上分时段去引导她念佛。在去教她念佛的数日间,听到她自言自语说:“不要拉我”(用台语讲)。也对笔者说,她看见阿弥陀佛站在她的面前,死前家属劝令念佛,已经不能言语,点头称是。死后居然托梦给儿女说她现在过得很好,责怪他们为了分财产,发生兄弟阋墙的事,让她十分伤心。(全家为了分财产而争吵的事,外人不知,亡母居然知道,这个梦示,令全家都非常震惊)。
○未见佛实例三
这位女医师(后已出家 注:应该是道证法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当遇有病人临命终时,都会善用这个机会,开导病患念佛。其中开导过一位快要死去的女患者念佛(前述所说)。那位病者拖着严重的气喘,非常吃力的诚心跟着女医师称念佛号。当她快要断气时,突然疑虑的质问医师:“我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呢?”说完话后,医师仍然安慰她不要灰心,不断地鼓励她继续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一直念到这位女患者断气为止。正当女患者断气之时,她的家属刚好赶到,于是立刻将尸体移动,由专人送到冷冻库去…。这是平素没有信仰、念佛,临终逢遇善知识引导念佛,却在念佛声中,疑虑自己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的实例。这位女患者临终念佛一直到死去,何止念佛十声?(如古德经常有十念念佛或十声念佛往生之谓),不能说没有善根。但是始终在病痛、恐慌、昏乱的心态中挣扎念佛,而不见弥陀现身接引,这也是一般病者临死前必有的心态。
○未见佛实例四
笔者曾见自称念佛二十余年的阿巴桑,于临终前数日,看见出家师父前去看她,劝她念佛,对出家师父非常恭敬,亦自知念佛,过了数日,时而念佛,时而意识不清,为什么她于二十年间常常念佛不辍,于临命终时,却提不起正念?(注:大寂尼师参与很多助念,书中记载了不少未能往生的真实案例)
○大寂尼师开示节录
由此可见,一个生平对净土、对弥陀没有认识,烦恼障重,不知念佛的凡夫,想要在临终时仰仗善友提携,助念团助念,提起往生正念,坚固生西的信愿,大多是相当困难的。若不是前世有大善根,今生不种念佛往生的净因,临终又那来正念往生的果报呢?莲友们千万不可生起自己不需要精进念佛,全仗他人助念之力,侥幸往生之想。这类平素不知念佛,而在临终前或死亡后要求助念的例子很多。并不是说助念不好,而是自己平时若有念佛底子,临终助念,才能更为得力。虽然大部份的人平素没有宗教信仰,不知念佛,但是临终若有助念团助念,亦可仰仗众人念佛之力,减少冤亲债主的干扰,让其于心波平静中投生善道。
前述实例一的那位居士,念佛、吃素已经有十余年,临终前见僧众、善友到来,非常欢喜。这就是平素种下吃素、念佛的善因,临终时必然招感莲友齐集助念的善果。但是这位居士在僧众开导净土法义、提醒念佛时,时而神志不清,时而自知念佛。到了临死前,突然呈现昏迷,不知跟着莲友们念佛。为什么平常勤快念佛,反而在临终前呈现昏迷,不知念佛呢?这就要追溯这位居士平素念佛的心态问题。原来这位居士虽然在表相上精进念佛,但是不明弥陀及净土意义,虽然念佛而经常操心家庭人事…,执着心重,散乱心不断,这便反应出现在一般莲友们念佛的心态;如此以散乱心念佛一辈子,怎能寄望临终不昏迷、不颠倒,产生具有信愿往生的十念清净之心呢?由这两个例子更加证明,经典所说的临终“十念念佛”,是建立在一个宿根深厚,平素经常发菩提心,广修福德资粮,以诚信之心处事,经常保持“一心不乱”之心念佛的净行者身上。如此念佛,才能使“净念念佛之心”相续不断,临终绝对逢遇善知识提携念佛,十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往生净土。……
就是“临终十念成就”也要有在生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的基础,才能临终十念正念现前下,下品往生。若是只依“临终瑞相”来证明是否生西,是不可靠的,因为鬼神、欲魔亦会变现“佛相”来迎接你、我!
按语:
实例一,临终人见佛后,过了一天仍迟迟完不成接引,最后神志不清,可以肯定此人所见决非真本尊。“结果她在面露慌张、不能言语中死去”,此人决定未成功往生。那么,她第二天早上看见的阿弥陀佛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三种可能——或是散乱心境魔类怨鬼明窍附体而令其见佛,或是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中魔类怨鬼附念变作本尊;或是临终特殊定境中只想力成就而观想见佛。临终最后际,属于特殊时期,随着第六识渐灭,只要能专心系念一事一物,想力成就,亦能观想见佛,当然也能观想见亡父亡母,会入一种特殊的定境,没有定功也能渐入的一种特殊定境。此例中人可能菩提心并不真实,或信愿有偏,或恶道诸罪并未忏净,未达往生标准,自然不能蒙佛接引。虽能特殊定境中只凭自力观想见佛,但不具足见佛三力,不得佛持,故而所见非真佛,并不能完成接引诸事。若是前两种情形,则此次魔扰事件就属于临终魔变本尊扰乱念佛人的真实案例!
如何识别这三种情形非是真佛呢?首先须知临终时散乱心境是不能见真佛的,见真佛必须具足三力,在三昧定境中见佛来迎。散心念佛所修只是散善,忏不净恶道性罪,达不到合格善人的标准,佛自然不会现身接引。临终前期散心念佛时忽见佛像现于虚空,自心仍能生起妄念分别,对境却仍不隐灭,若只能自见,则属明窍附体见佛;若身边亲人皆能共见,则属施术见佛,或众人明窍附体见佛。若是临终后期特殊定境中见佛,因为是定境,定果色的缘故,只要有念有想,自心定中现相非常容易。也正因如此,定中也最易受他力附念而变,不必入侵临终人根识就能附念而变相。诸佛菩萨不附体现身,不附身而言,因为附体附身须入侵人类根识,属于破戒行为。但是定中见佛仍须辨别,以防魔扰,平时如是,临终亦如是。平时定中见佛,只需再生妄念而出定,若对境仍清晰可见,这属于定中魔扰,已被明窍附体了。若出定后,对境随之消隐,至少可以断定并非被附体,可能只是附念。临终特殊定境中若见真佛来迎,必同时放光照摄念佛人,令其入深层三昧定心,或讲经说法,最后弥陀他力摄其神识入莲台,屈臂顷转生极乐。这个过程中,临终人不能再生妄念,也生不起诸多杂念,其神识已被弥陀神力定摄住了。魔变本尊假冒接引时,或放光或不放光,但不能定住临终人令其入深层定境,一般也不会主动摄人神识,见“佛”良久也完不成接引,临终人多是自主舍生跟随“往生”。而第三种情形,只自力想力成就而定中观想见佛,只要想心涣散,对境便消隐。若再次专想系念,对境又会再次显现。不得佛力冥持,非是真佛故,虽也很庄严,却不具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也完不成后期接引诸事,临终人若误作真佛,最后也可主动舍生跟随“往生”。虽未成功往生,但临终舍生时心情愉悦,故而尸身上多不会出现恶相,甚至个别人也有瑞相。要知道,来世转生人道,或转生为大福报鬼神,其临终也是有诸多瑞相的。
实例一,这位居士虽然吃素念佛已有十余年,但修行时长与证果与否是两回事。真正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对应一定证量的。因严持五戒力修十善,由戒得定,必然得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大抵欲界定上下的定功。《观经疏妙宗钞》判临终决定往生的阶位,与中品下生世间善人的阶位相同,都是观行位初品。也就是说,真正合格的善人,皆能决定往生,且属于自在往生,皆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真修之人,若心地善良,无须怎样修行,即可入观行位。吃素念佛十余年,却不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足以证明此人决非真修之人。修行时长却未得往生消息本是令其惭愧之事,而非炫耀之资粮,更非质疑法门难修之佐证!正因此人及这位笔者对临终见佛细辩真伪不甚了解,最初才误以为是真佛。虽能见佛,却过了一天也没能成功接引,令此人陷入大疑惑中,疑自疑法疑佛疑师等妄念定会翻涌,临终最后际,随着重业幻境茫然而终。临终魔变本尊前来扰乱,目的正在于此,先让其生起极大欢喜心,再令其在疑惑迷茫中跌入谷底,扰其正念破其知见阻其信愿。魔变本尊假冒接引时,一般不会主动摄人神识。已经假冒佛菩萨,又主动摄人神识,属于杀人,会结极重罪业。天魔也是累世修行才得今世大神通大福报的,本是将死之人,主动杀之,造大罪业折损自己,岂不愚痴!故而魔变本尊现身之后,久久不会主动接引,不会摄其神识,亦不加持令入深定而讲经说法,其目的只是扰乱或令临终人主动舍生,跟随其“往生”。若临终人见佛良久,也未主动随之往生,魔可能数天内重复多次接引,直至诓骗成功。念佛人临终如若遭遇这类魔扰,必须生起大惭愧心,只因自己发心有偏,未随顺菩提正道,信愿不真,流于形式,故而未得弥陀加持护念,魔类才能伺机扰乱。自己必须重发真实菩提心,以惭愧心忏悔心至诚念佛以忏罪,诸罪消灭后必然见真佛来迎。越是临终最后际,其特殊定境越深,正心正念忏罪相对平时念佛容易得多,只要菩提心真实,必能忏净诸罪,不要增加心理负担。这位笔者说得很正确,临终真见应化身佛者,必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不会昏迷而死。只要菩提心及信愿真实者,临终特殊定境中,一心念佛时必得弥陀他力冥加,越是后期佛力加持力用越大,故而决无颠倒昏迷之事。但须注意,《普贤行愿品》中言“就算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之时,亦能往生。诸根悉皆散坏,就是眼耳鼻舌身等浮尘根功能尽失,眼或闭合,舌或缩短,不能言语,只有神识清明,意念念佛,外表看来也好似昏迷,注意区别。往生有第一类念佛人自在往生与第二类非自在往生之分。而第二类临终最后际特殊定境念佛忏罪往生,又因各人诸罪轻重及忏罪快慢不同而又有差别,故而不可一概而论。有人渐入临终特殊定境后很快就往生了,有人反而会拖得很久,熬到临终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念,方才往生。念佛人必须坚信,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算眼耳鼻舌身诸根不行,但仍有往生的可能。
虽遇善友开示及助念,却未往生,此人绝对有诸多误解或知见偏颇。有些念佛人修行越久,傲慢心滋生,这是最常见障碍往生的业因之一,慢心是修罗道引业。有些念佛人虽修行数十年,但多是流于形式,持戒修善并不严格。自恃带业往生,平时又常以善人自居,临终念佛只等佛迎,恶道诸罪不忏,绝难往生。近代念佛人多往生者少,几乎都是出自临终忏罪这一环,带业往生并非带罪往生,这是念佛人最易误解之处。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这个诸罪消灭,决非散心十句念佛即可了事。念佛人皆言我已发心,但这菩提心却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之别,偏重自利贪乐求生之发心,并不属于蕅祖所示之信愿。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念佛人当以省祖开示为诫,时时觉察自心。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
实例二阿巴桑临终数日,自言“不要拉我”,想必如《地藏经》所言,临终过世父母亲人等前来迎接,或有冤亲债主拉扯……。“也对笔者说她看见”,如果与“不要拉我”是同时间段发生,可以肯定所见弥陀绝对是魔变假冒。此处再说明一点,生前已证决定往生预知时至者,因至少已得伏惑事一心不乱,临终首日念佛入定,便可在三昧定中见佛来迎。如果其定功稍深,与身边亲人告别也不会碍其定心不乱,那么就可能告别,或说偈颂等。定功浅者,尤其是第二类临终最后际特殊定境中念佛忏罪往生之人,本来根识已经非常衰弱,再加没有自力定力,全赖深信切愿之心,维系念佛不断,恶道诸罪忏净后,三力和合得见弥陀化身,与此同时佛放光照住临终人,令其入更深一层三昧定境,或讲经说法,最后弥陀他力摄其神识……。故而,这类人多不能再生杂念,与周围亲人告别,或言见佛之事。但是魔变本尊来迎时,却大相径庭,临终人仍会频频生起妄念杂念,对境也不消失,久久等待也不见佛摄其神识,亦不加持入深定,亦不讲经说法……,临终人才有杂念妄心生起与周围亲人言说见佛之事。不管是临终前期或后期,临终人和身边人像唠嗑一样,言其已经看见阿弥陀佛,言谈之时非是定心定境,那么可以肯定,此人所见决非真佛。真佛接引往生也绝不会拖得很久,更不会超过一天。但须说明的是,只要临终人未咽气,就算眼舌等浮尘根功能已失,舌头缩短已经不能言语,但只要其神识清明,就不影响其意念念佛往生,临终人及助念人万万不可失去往生及助念信心。至于死后托梦,只能作参考,并且也有伪作的可能。兄弟阋墙,不对外扬,鬼神有神通,自然能知。能托梦的,谁能保证必是亡母?
未见佛实例三,“古德经常有十念念佛或十声念佛往生之谓”,日本本愿念佛法门在台湾兴盛一时,现在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大陆本愿门分支,正是从台湾传入。大寂尼师及道证法师都应看过本愿门书籍。若不论定散,声称临终十念念佛或十声念佛悉皆往生,此非中国正统净土宗的观点,十念往生决非散心十念。正因大寂尼师亲身经历众多临终助念,证实本愿门纯他力往生之说并不靠谱,才有书中诸多质疑。另外,临终十念往生之说,也决非整个临终时期。普通人临终时期或长或短,数天十数天不定,有人甚至能熬二十多天。临终十念往生,是指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时期;临终一念往生,是指《普贤行愿品》中所言的“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就算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时。不管是十念还是一念往生,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菩提心真实或暗合菩提正道,非是大心不发,私心贪乐求生。坚定信心虽然也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随顺四弘誓愿的真实愿心!如若被临终种种业境迷惑,皆不是蕅祖所言的深信切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而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就算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此最后一念若能相应,即可乘佛强缘而往生极乐!临终十念一念往生,绝非虚言!但此十念绝非平时散心十念,亦非临终前期散心十念,亦非愿心不真之定心十念,必须是具足菩提心而能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人身份的定心十念,绝不可错解法门而令人误会!能念佛之人,能信愿求生之人,并不见得就是多善根之人。蕅祖《要解》中说得非常清楚,真信切愿之发心,必须随顺菩提正道,随顺四弘誓愿。具足真实菩提心之信愿持名,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大寂尼师经历过众多虽有助念却未往生的真实案例,故而对临终助念失去了信心。诚如所言,助念只是殊胜助缘,往生与否临终人才是主因。若自力不修,全靠助缘,已是本末倒置。若临终人对法门了解不深,或有误解,就算助念团如何至诚,也不能越俎代庖,送人往生。但是,《观经》下品三生经文中写得非常清楚,三类轻重罪人,皆是临终时才蒙善知识开示,短时念佛而往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寂尼师对临终助念的失望,根本原因并不是在助念上,而是临终关键的善知识开示。只要开示得正确,没有丝毫误解法门,将临终信愿、念佛忏罪、灭罪原理、见佛原理、临终魔扰诸事,都能讲清,令临终人抓住法门要点,必然万修万人去!万修万人去,其实分两大类,两种具体修法。第一类是决定往生自在往生的已得念佛三昧的万修万人去;第二类是临终最后际特殊定境中至诚念佛忏罪往生的万修万人去。不管哪种修法,皆以自力修行、自力念佛忏悔为主因,他人助念只是增上缘而已,必须分清主次。净土宗根本没有全仗他人助念之力,侥幸往生之说!平时精进持戒修善老实念佛,以期证入观行位初品,潇洒自在往生,就不必他人助念。自力功夫未到者,那么就一定要注重临终后期的助念,众人提携临终正念,至关重要。有些业障重者,或发心不甚真实,得佛加持力弱者,助念后期就会发生时而清醒时而颠倒甚至昏迷。但是,临终后期多数人五根功能或失,不能睁眼,不能出声,切不可误会其昏迷。现阴末期,神识与肉身将分未分之际,肉身看似昏迷,其神识却多是清明的,不可妄言已无往生希望。事实正好相反,此时正是临终十念往生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开示,重新劝发菩提心,知是罪身而能至心念佛忏悔,心与道合,念与佛合,诸罪消灭,必见佛迎!末法时期念佛人几乎都是散心念佛,切不可说,散心念佛人临终多会颠倒甚至昏迷。若能念至最浅的伏惑事一心不乱,此人已属第一类念佛人,能自在往生,无需他人助念,也不必逢遇善知识提携了。蕅祖《要解》中示信愿时着重指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即出离心与菩提心两个方面。念佛人平时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的同时,一定要修出离心,放下娑婆种种牵绊,发心求生极乐非是自利,将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为西方成佛再度化众生之宏愿而念佛,正是净土宗的发菩提心之方便!发真实菩提心者,虽常散心念佛,未证一心不乱,亦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平日精进,累积功德,祈佛加持,临终时身无病苦,心不颠倒昏迷,福厚德厚者,必能满愿!
“一分菩提心念佛……”,临终正念确实与菩提心真实与否息息相关。尤其是临终后期特殊定境中,若菩提心虚伪必不能感佛,不得佛持,必然像普通人那样入乱心位,葬送往生大事!“临终瑞相”确实有作假的可能,这已经有真实例证了。大寂尼师全书观点中,明确认定念佛人临终时是存在魔变本尊接引的,书中也列举了诸多真实案例,本文只是选录两个而已。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