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集
陈履吉:对于第一疑问,以为佛法各宗皆是妙法,皆具妙用,不过净宗行法方便,摄机较广,任何人都可修,任何时都可念。但各人根器不同,环境亦异,因此愿力亦不同。众生之多,绝非一宗所能尽。只要行之得法,可各得妙果。同时、佛说之法,同是有利而无害,故不可强分谁胜谁劣!
太虚:陈居士见解很正确!但我还来补充一点意思,净土宗最要之特点,在对于已发大乘心修菩萨行者;若但防其退失,祇为自了生死,则小乘四果名四沙门果,只要能出家依律仪而行,一生即可做到了生死。故净宗之为大乘,不在于易了生死,在成就菩萨心行不退,回入诸苦世界能实际度众生。盖要成就佛果的全智全能,非一生所能做到,而非先往生净土,未易得不退转,因在此五浊恶世的恶劣环境中转生,容易迷惑,容易退堕。如我们觉得社会环境不好,想要改良,想要救济,但我现在没有这种能力;若听之长此下去,不但不能养成改造社会的能力,而且容易被环境转移,趋于堕落,于是到外国留学,养成能力以后,再回来救国救人。这就是要先往生净土、再回世界度众生的意思。从前蕅益大师提倡净土,有人问他愿力何在?他说:我第一愿往生净土,第二愿入地狱度生,也就是这种意思:但各人自信力、愿力不能尽同。常念的净土回向文,可以代表净宗的宗旨;另有怡山发愿文,则可代表就在此土转生修菩萨行的行门。(第二次研究会──六月十八日──圆泽禅师之托生公案)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