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实相理,遍布于一色一香等一切微细物中。即一色一香虽为微细物,但亦含尽中道实相之本体。即诸法中,随举一法,即具三千三谛妙法!当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在法性中,现缘虑用谓之心,而显示质碍用谓之色,若迷用法性昧于真理谓之生,能起慧悟作用,而证极致作用为佛,台宗以空、假、中等三观,去观照一切诸法,所显现之悟境为至理中道。(《摩诃止观》卷一上圆顿章、十不二门)
○一中一切中
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皆在其中,所谓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法;虽立三观,然而随举一观时,则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者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之妙旨。《摩诃止观卷五上》
○一境三谛
天台实相论中之重要思想。谓任何现象,皆是空、假、中三谛相即。又称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为“隔历三谛”之对称。“隔历三谛”是空、假、中不相即,其体各别;空是不与假相即之空,假是不与空相即之假,中是不与空、假相即之中。而“一境三谛”则相反,是三谛相即,谓法由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所以称空。一切由因缘所生而有法,所以称假。即空即假,所以称中。在《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四六)云:“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是故微妙庄严佛身,是天然三谛之妙相,虽狰狞可怖之狱卒,亦是法性三谛之妙相!至于风行云走,山高水长,鸢飞鱼跃,皆是三谛圆融微妙相,尽是法性常住相。随便取一法为对境,其实相皆不可得,超绝凡虑是为空;但空非断无,空之当相,即法性常住妙相是为假。
又空为遮情门,假为表德门,遮情、表德,原属一体两面观,遮照不二,空即假,假即空,故不可偏空,亦不可偏假,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绝对不可思议,即名为中。是故说空、说假、说中,皆是法尔自然妙谛,天然性德,宇宙万有实相。随举一物为对境,无非圆融三谛,故名为旨趣。(释慧岳监修 释会旻主编《天台教学辞典》)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禅宗有两句名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看见郁郁的黄花,那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看见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们的法性身。为什么这样说呢?理以事显,非一非二。我们的法性身是无形无相,而事物是有形有相,在相上说,非一,不是一体;性不离相,相不离性,从不离的角度说又是非二,是一体的。譬如:镜中现万象,万象各异,而镜还是镜,万象还是万象,但从两者不离的角度讲,镜就是万象之影,万象之影就是镜。所以是“非一非二”。
法相万象森罗,峥嵘并列,而法性湛然,如如不动。法性无性,故虽不动而缘起万法,故知般若是性相无碍,横遍竖穷十方叁际,郁郁黄花与青青翠竹,无非般若,尽是法身。你看,眼前的山河大地,动植飞潜,暑往寒来,鸟飞兔走,何一不是实相般若表现处?眼前的行住坐卧,谈笑馨叹,吃饭穿衣,扬眉瞬目,何一不是观照般若显发处?洞山祖师过河时,低下头来卷裤脚,正当这个时候,看见水里面显现他的影子,恍然大悟,他作了个偈子,里头有“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妙句,证明他确实悟道,证入般若不二法门。因渠不离我,我不离渠故,渠即是我,我即是渠。相即相入,性光与渠光互摄。
《楞严经》称:“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自性是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也就是自性。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性体因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点能当下透过来,明白过来,就是明心见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般若的不二法门。般若空之真空妙有,为离两边,不住中之道义,即此智慧能澈诸法总相及别相,通达空有不二之理。须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草一木,同证菩提;而且语默动静,举手投足,士农工商的当下,皆是佛事。
佛言:“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开示了如何契着真实般若妙谛的一乘道。真实般若妙谛的境界,空宛然空,有宛然有,空不碍其为空,有不碍其为有。究其极,有亦不碍空,空亦不碍有。即非亦有亦空相,又非非有非空相。实相般若的真面目,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胜义离言的中道义,勉强“指月”般地一言概之可谓: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化。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湛湛无寄,廖廖绝据,不知何以而名。强名般若。般若之空,是超越空、有的。亦不落四句乃至百非。泯灭百非,不取一切妄执戏论的胜义空,实为超脱世俗之见的最上乘空。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