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宝静法师《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选录
又实相无相,即空观。实相无不相,即假观。不相无相,无相不相,即中观。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实相。
华严以一真法界为体,即实相异名。楞严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亦即实相异名。法华亦以实相为体。凡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印也。
实相者,无相也。无六凡之有相,无二乘之空相,无菩萨之二边相,无名字相,无言说相,如来藏空义,一切俱非。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曰实相。复次、实相者,无不相也,法法宛然。所谓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一色一香,无非实相。心实相故,法法实相。如来藏不空义,一切俱即。金刚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亦是实相之异名也。复次实相者,无相不相,不相无相也。如来藏空不空义。离即离非,是即非即。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即中道实相也。诸佛悟此,所以成等正觉。众生迷此,所以沉沦四生。迷悟虽殊,而此实相理体,仍不生不灭,不迁不变,湛然常存。故以之而为诸大乘之正体也。
○憶栖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选录
符按:楞严经卷二有‘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词,指世间一切幻化之相,皆由吾人一念妄觉幻现。此明因缘生法,既无实体,徒有假名假相,故当体即空。幻化之相虽假,而其性本真,此性体无相而能现诸相,且为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变现出来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性是真实而非虚妄,故取名曰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性虽非相而能现相,一切相皆缘性而起,故又曰无不相。这正是表明性体的真实相状,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圆融,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所以法师说:心要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领会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初机同修或对实相一词不尽明了,特补充数语,以供参考。
实相也是一个名词,亦假名,离开名字相,即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时候见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头即二心,再有分别即三心。无相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虚妄相,没有念头。‘即’字是说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只能受用它,一切万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执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舍弃,舍弃又执著空。
○憶栖法师开示节录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实相这也是个名词,这个名词也不能执着,你执着就错了。这是不得已取这么个名字,假名,“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个要知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开这些名字相,你就见到它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见到了。所以要见到,不起一念的时候,见的是真相,就是用一心,有一个念头就是二心,再有一个分别就三心,叫三心二意,你就见不到真相。一心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你见的是实相,所以即一切法。离,我们称作无相,无相是没有虚妄相。也就是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无相是无这个,没有念头,这叫无相,离故无相。即,我们生活在这里面,我们受用它,所以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一切万事万法都存在,我们都可以很自在的去享受,去受用它,所以叫无不相。它有相,虽有相,我们不执着它,这个享受是真正的享受。你一执着它,那就错了,执着它,里面就生烦恼,换句话说,它起副作用;一切都不执着,它不起副作用。这是不得已,把这桩事情勉强取个名字叫实相。所以,你也不可以执着实相是真有一个实相,那又错了。佛法决定不能够执着,也不能把它舍弃,舍弃也是执着。为什么?不舍弃执着有,舍弃执着空,统统都执着。所以叫你空有二边都不执着,那就对了,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
按:宝静法师说得很清楚,一真法界、如来藏、真如皆实相异名,实相即是众生一念心性的真实之相。凡夫心惑业所染,处处执着,故不见真心。这真心到底什么相状?是有相还是无相?以凡夫的角度去分别揣测,永远不见真相。只有离四句绝百非,离执去缚入不二,方能真正体悟实相。凡夫不能实证,只能在诸位法师开示中去思维理解。《金刚经》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境界,法身即实相,不能以色见,不可以声求。如此来说,实相不当有相,很多法师这类开示比比皆是。但禅宗大德屡屡言及“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说大乘智印经》说“一切有情之身即如来身”(有人解释为‘众生身体就是法身之局部,就是法身’,这明显是凡夫知见)。如是看来,法身实相当是有相。有相无相该如何取舍?要想彻底弄清楚,必须适当了解天台宗的判教理念,然后深入了解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学说。了解四教或五教判教思想,以后若再遇到大小乘经典,或同一部经典中前后看似矛盾之处,自己就会懂得如何取舍,如何圆融会通。至于台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学说,对于致力于研究大乘教理之人,这个应当必须知晓。若能理解透彻,不仅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其他中观或唯识等涉及性相学说的诸多领域,都能游刃有余,有触类旁通的作用。额外补问:当知晓“一心四境、一水四见”原理之后,试问,凡夫、具足修证的禅师、声闻缘觉、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圣位菩萨、佛,所见有情之身,所见翠竹,是否都是同一相状呢?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