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第二能变的末那识翻译为‘意’,似与第六识表面相混,有无其他译名,三十颂既云思量为性相,曷译为‘思量’?(蒿石)
答:此条细辨甚繁,兹择大略说之。八识立名,分依根,依识,指相应,称功能,四类。前五依色根得名,第六依第七所发之识得名,第七以相应得名,第八以功能得名,第七之文义具足,应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染污指我贪,我嗔,我见,我慢,四惑常俱。意指恒审思量,计第八识为我,各颂论云末那,云为意,皆省文也,与第六之名并不相混。如改译为思量,而第六何尝不思量耶?释义不清,失精粹矣。
问:身体与我固属两回事,何以老师言:我是清清洁洁,不染污点,身体是不净不垢,两者莫不相关,那么依第七识‘我’不是无明吗?(吴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属不净。我指四净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谓无物何染,故曰清净妙心。第七识之我,乃四颠倒之我执,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末那识】《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梵语 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所立“八识心王”的第七种。《大乘广五蕴论》载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见《成唯识论》卷四。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