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条件便是其有感觉器官,即看、听、嗅、尝、受等六识,此六识之作用无所谓善恶,而且是天生而来,故终不是‘无明’而引起。因此万法唯识可以成立,却不必由‘迷’来解释。(张银富)
答:思想甚高,条理欠次,只可分析言之。(一)‘六识作用无所谓善恶’按世间法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认六识非礼为恶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等。’此谓六识之思为善也,不能谓无善恶。按出世法论;本性觉明曰智,平等一如善也,无明变识,虚妄分别恶也。贪嗔痴为识起用,故曰恶:戒定慧为智起用,故曰善。是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求转识成智;然则识无善也,性无恶也。(二)说六识之用,‘是天生而来,绝不是无明而引起。’殊不知识即无明,无明即迷,迷则妄动也。
问: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释?(陈炳林)
答:凡问经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为解答,本栏屡屡声明矣。缘答经文,应统观上下脉络所在。不能断章取义,恐失旨也。祈示出范围后,再奉答不迟。
问:有为虽伪,充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心不朗。既云伪何以不许弃之,既云真何以不许执之?(林宽修)
答:实相性空,法尔如如,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如如者性之本德,无明者性覆之妄,吾侪凡夫,求学修持,便是有为。不学不修,便是无为。再言无为指性德非为而成,故无为曰真。言有为指无明赖方便而断,故有为曰伪。若执无为,是废事废理,性终沉沦,若弃有为,是不学不修,无明任长。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