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金刚经分第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及分第二十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解?(王锡锜)
答:无住是不取著,生心是生清净心,其义即不著一切相,而行六度万行也。下偈‘如来’指然相之真如法身,前两句谓俗人但以三十二相求见如来,第三句谓如此乃偏错用心也。初学宜 先读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十善业道经等,若求名相,可读梅撷芸居士之‘相宗纲要’,以期认识门径。若开首即阅般若,犹才入幼稚园,教以代数几何之演算法,授以左国班马之文章也,其不惑者几希?
问:佛说金刚经皆不著相,弥陀经皆教著相,以何分别?(钟陶)
答:弥陀经为三根普被,初不破相,因初机相不易破,不妨善巧方便,从著相入手耳,并非皆教著相也。经中起首即曰:从是西方,继为广说六尘等是著相处。金刚经为直显真如,故道主破相。经中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全称肯定,空一切相处。
问:有人问:金刚经说空,弥陀经说有,为什么世尊要说二面?(宽心)
答:事理本圆,乃有多面,岂止为二。若解多面,则空有本一,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刚阐体,故说真空,弥陀说相,是表妙有。弥陀有寂光土,本尝不说体,金刚说堕恶道受福德,未尝不说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与金刚经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同异如何?(钟钧梁)
答:金刚经之旨,在摄相归性,亦即破妄显真,真者如来法身,此出世之要道也。心不在焉二句,是指作何事务,意念必集中其事务,不可散驰,如是其事务方有成绩,是教人念兹在兹也。其用不同,其义自异也。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