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以前听过法师演说《阿弥陀经》,永明延寿大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可是昨天法师讲经时说,现在一万个念佛修行人,只有两、三个才能往生,连下品下生都没有分。主要是什么原因?请法师慈悲,为我们这九千九百九十八人讲解,使我们有所觉悟和警惕。
答:你问得很好,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解答。净宗法门在大乘佛法里面称为“易行道”。易行,我们一定要懂得它是跟其它大乘法门相比比较容易,决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容易,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跟我们讲道理,这个道理多少是要了解一些。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六道三途?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而变现出来的境界,这是十法界、六道三途的来由。
由此可知,佛教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如果这种烦恼习气不能断掉,就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无论哪一个法门,净宗也不例外,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对一切人事物、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执着,六道三界就超越了。如果再把尘沙烦恼断掉,尘沙烦恼是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了,十法界就超越了,你就证得一真法界。最后,能把无明烦恼破尽,你就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是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都没有例外的,这个事情难!
净宗法门为什么说是易行道?易行就是说它不必断烦恼,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也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叫容易,易行道。但是你必须要明了,往生净土虽然不要断烦恼,可是一定要伏烦恼,你烦恼不能够伏住,还是去不成。这就是说从前的人他有能力伏烦恼,所以“万修万人去”,他懂得伏烦恼;现代人疏忽了,他不懂得伏烦恼,以为念佛就能往生,这个错了。
伏烦恼比断烦恼容易,只要烦恼不现行,就是不起作用,譬如说我贪瞋痴没断,是非人我、名闻利养没断,但是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够叫我的烦恼不起作用;念头才起,“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打掉了,这叫用功夫,不管什么念头,贪念、瞋念、愚痴,一句“阿弥陀佛”全把它打掉,这样念法功夫才能得力。念到心清净了,清净心现前就叫做功夫成片。顺境里面、善缘里头不起贪恋;逆境里头、恶缘里头不起瞋恚,永远保持平等心、清净心,这才能往生。
还要具备三福,三福是根,这个大家要知道,千万不要忘记。《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韦提希夫人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发愿求生净土,求世尊教她方法,世尊没有教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这一点可不能疏忽。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具备这个条件,这样念佛肯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再具备第二条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就肯定能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具备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肯定能生实报庄严土。这不能疏忽,佛说得这么清楚。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修一个纯善的心。《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三福是善法;“思惟善法”,想善法;“观察善法”,行善法。又教给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所以我常常劝同修,恶人、恶事绝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不善,心不善往生就成障碍;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介绍,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佛号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必须要具足善人的条件。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要够得上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心里头一丝毫的不善都没有,这个人决定往生。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世间不善放在心上?这是绝大的错误,别人不善与我何干?我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口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不善,放在口上造恶业。由此可知,李炳南老居士所谓“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两、三个人往生”,那两、三个人是善人,心纯善、口善、行善,他没有不善,所以他的条件具足,这样才能往生。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要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里头,把自己的善心破坏掉了;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口头里面到处说,把我们的善行破坏掉了,这个很可惜!我们要常常记住禅宗六祖惠能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两句话了不起!常常见世间过,往生就成了问题;几时训练到我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没有过,过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们往生才有把握。好,这个问题就解答到此地。(憶栖法师)
按:往生极乐是有最低条件的,并非何种发心念佛都能往生!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中言:“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观经》下品三生五逆十恶罪人是念佛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男子善女人的身份,才能往生,非是直接以恶人的身份往生,这一点必须注意!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永明大师是通宗通教的一代祖师,禅净四料简用词严谨,“万修万人去”是指合格的大乘修行人而言,并非把不持戒不发菩提心的所有念佛人都涵盖其中。过去,若依教下界定合格大乘修行人的标准,须是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五戒十善圆满之人。《妙宗钞》判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对应观行位初品,与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的阶位相同。所以说,万修万人去,是指合格的大乘修行人,已经证入决定往生的阶位了,必然百分百往生,且是自在往生,可预知时至坐脱立亡。名字位散心念佛人本不能入三昧定境,不具见佛三力,不能三昧定境中见佛,自然不能往生。但临终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生前无定功者,熬过数天或十数天,诸缘具足时,亦能渐入一种临终特殊定境,之后便可修出定善,忏净性罪,转灭定业,恢复合格善人身份后,也可见佛往生。这是临终修法的胜方便,但问题是,有很多念佛人发心不正,虽能念佛却忏不净诸罪。也有人误解带业往生,甚至听信本愿门等邪说,误以为决定信即决定生,念佛即往生……;拈除自力忏罪,根本不能往生。带业往生,是指惑业,或称伏惑往生。伏惑,分第一类决定往生的定力伏惑,最低观行位初品的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的功夫;还有第二类临终忏罪往生的不伏而伏,生前虽无定功,但临终诸缘和合下却能渐入的特殊的伏惑定境。印光大师等祖师一再强调,虽未一心亦能往生,正指第二类往生而言。亦能往生,并非百分百决定;就算你能决定信,但因散心念佛所修只是散善,难转定业,万一你有宿世横死定业先熟,遭遇天灾人祸突然顿死,来不及念佛,或忏不净诸罪,还是不能往生!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