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斋公斋婆念佛心外取法,为何也有成功往生的?

  ○憶栖法师

  佛家讲外道,他这个内跟外是讲心性,如果从心性当中求,这叫内学,所以佛教称为内学;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其实我们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天天在读经研究经教的人,依旧是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骂人,不是贬低人。凡是心外求法,你决定不能成就,譬如说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你要在心外去求是决定成就不了的。一定要从内心里面去求,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这个理很深很深。如果我们不会,一定要靠外面境界,那就讲用心外求法,只有一个法门可以帮助你成就,哪个法门呢?念佛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来帮助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能够往生不退成佛的,只有这一门,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可是你心外求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你的品位很低。所以西方世界佛讲四土三辈九品,用心外求法只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往上去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行,那个用心外求法是决定达不到。但是我们不能到上面两层净土,到底下两层净土也算不错。到那个地方再进一步舍弃外道的理念,恢复到自性,然后才能帮你提升到实报土、寂光土,这是方便法。其他经教,这个宗派里面统统没有,唯独念佛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心缘外面的境界,几个人懂得心性,几个人能够向内学呢?太少太少了。念佛法门如果能够向自性当中求,那就是讲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如果用这个方法来修学,他这个果报就在实报土、在寂光净土,跟修学其他一切大乘法门没有两样,这是难行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易行道,才能够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是内、外,我们也要辨别清楚。

  ○黄念祖居士述《净业导》蕅益大师的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净土资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

  ○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只要老老实实、绵绵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了,念而无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最为容易。念佛为什么有这样殊胜功德?因为念佛暗合实相。……(黄念祖《阿弥陀佛的十念必生愿》)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所修的就是性。净宗修行简单,就是执持名号。多少人不晓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原来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这在修学里面是最高的法门,这是多少人不知道。但是要怎样修,这句佛号才真正“全修即性”?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能这样念,这是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相应,跟谁相应?跟性相应,就是跟真心相应,跟事实相应。假如你有疑,你有夹杂,就不相应,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这个意思。“净念”,净是清净。我有疑,心不清净,念就不清净;我还有夹杂,心也不清净。净是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叫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相续不断。可见得,这四个字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是“全修即性”。这是上上乘的修法,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全他即自”,他里面包括着“依正主伴”,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憶栖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杨仁山著《十宗略说》节选

  以念佛明心地,与他宗无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者,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作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者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俱夺也。去则决定去,生则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依净土三经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方合往生二字之义。明确提出了“人境俱不夺”的净土修持方法,还通过“心”与“境”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人”与“境”之间的关系。

  后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拨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于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于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随业轮回耳!境即西方弥陀;心即自性弥陀。单纯提倡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净土法门,难以成就“正果”,还免不了随业轮回的命运。只有心境合一、自他不二,才能把随业轮回的命运颠倒过来,达到极乐之清凉世界。心与境孰为究极的问题是佛教内部长期争论的问题,杨文会以华严的圆融精神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试图调和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

  按:斋公斋婆因知识有限,不知佛法实相之理,只能事修相求心外取法心外见佛。但“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之能”,“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九品往生最低标准是世间善人,往生关键在信愿行,而非必开慧。即使心外取法心外见佛,只要信愿真实,念佛忏罪修善,即可往生,品位稍低而已。藕益六信只是令人深信,并非全部做到才能往生。斋公斋婆心地本是善良,又知往生是成佛渡众生,这已非二乘。上智下愚能老实念,善良的老人反而最易成就。老实念佛,暗合道妙,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诚如印祖所言,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其他相关文章
· 那些修本愿法门的念佛人,为何个别也能往生?
· 念佛法门,唯老实及深信者,方得实益
· 恶人忏悔念佛方可往生;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
· 决定往生自在往生的最低标准
· 为何近现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呢?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