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讨论的是“决定往生”而非“可能往生”。《观经》中十六观之第三观地观成,世尊明确授记此人已得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知礼大师《妙宗钞》判定对应阶位为圆教观行位初品,即近似于欲界定的念佛水平。依净土教理,名字位初心外凡位悠悠凡夫也能往生,但不定往生,关键在临终,若助缘殊胜,正念不失,无有障碍,信愿具足,忏净诸罪亦能往生。但要知晓,正信的净土宗是不承认临终即使昏迷失去正念也能百分百往生,应与本愿法门过分夸大他力救度的思想要有所区别。若非如此,净宗数位祖师也不会长篇累牍开示临终切要及临终正念文种种。另,此文所述的“决定往生”,皆以信愿具足为前提。《弥陀要解》云:“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当生已证理事一心断惑者,可凭自力了生脱死竖出三界。已得功夫成片深者可如禅宗坐脱立亡生死自在。决定往生者必能预知时至。而不定往生之散心念佛者,若想往生成功,关键在临终时能一心系念佛号,不被娑婆诸缘所扰,熬过十数天最后之际,入临终特殊定境时,便可念佛灭罪而见佛往生。印祖言此时助念非常关键,诸多助缘以期临终信愿行三要十念相应,顺利往生。以防意外,念佛人最好在平时养成“第一念”先念佛的习惯,来应对临终昏迷灾祸等障缘,以期中阴身仍能念佛往生。与其抱希望在临终,不如平时多精进,养成一向专念的念佛习惯,最是稳妥。至于往生信心,从信心抉择上,必须相信自己决定可以往生。这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教理抉择的方式,而且必须要这样抉择。不然稍有怀疑或不自信,便成往生“自障”,有严重的过失。虽然坚信自己决定往生与最终能否成功往生是两回事,但从净土教理抉择而言,你必须如此坚信。念佛功夫在等持以下的念佛人,往生成功与否仍需凭临终往生瑞相来辅助判定。往生成功者大多都有瑞相;若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
◎智者大师疏知礼法师钞《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开示:
【经】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钞】妙观功着。三昧有成。见彼胜身所依之地。庄严之相。岂可具陈。应了同居横具三土。其相非少。如诸经说。凡小善行回向求生。纵依大乘。仍是散善。故感安养净相犹劣。若今顿教心观妙宗。所见净相永异他部。如修妙观。于同居秽。尚见尊特及实报土。岂净同居身土一概。故今地想妙三昧成。见庄严事不可具说。
【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疏〗前水是想。不能灭罪。地观是实。故能除断也。
【钞】疏云。前水是想者。盖托此方水成冰事。表彼宝地。但是假想。故名粗见。今成三昧。实见彼地。则名实观。言假想不能灭罪。斯是大师顺经策进。令其行者速成三昧。非是假想全不灭罪。何以知然。日观尚类下品下生灭罪之数。岂粗见地全不除愆。(注:“捨身他世,必生净国”,即临终决定往生之意,知礼大师判之在圆观行位初品,即初步伏惑之力,伏惑事一心不乱念佛水平,可参看《九品位配对十六观行说》一文)
问:今用理解想日现前。纵未断惑。事定已成。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于第九品也。(注: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亦为定摄”,非是散心念佛)
◎幽溪大师《圆中钞》开示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注:幽溪大师示一心不乱时,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有伏惑之功,即可决定往生,这种判定与《妙宗钞》完全符合。观行位初品,即初步伏惑之最浅事一心不乱的水平,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
◎净界法师注解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心不乱的定义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 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注:蕅益大师《要解》示一心不乱,包括理一心及事一心。而事一心又分断惑事一心,和伏惑事一心。断惑事一心不乱,即断除见思惑,同于阿罗汉断惑水平。断惑事一心以下,至观行位初品的最浅伏惑事一心,如此跨度,都属于伏惑事一心。“起码是伏”,就是观行位初品的水平,这个阶位并不高,与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的阶位同,念佛人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几乎都能证得)
◎憶栖法师开示节录
○“一心不乱”有三等,最低级的叫“功夫成片”,这是一般的定功。像虚云老和尚修到欲界第四层天,兜率,这个禅定在净土都算是“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决定往生净土,他要是念佛的话,决定往生,而且很容易往生。那么他选了弥勒菩萨,跟弥勒菩萨有缘,到兜率天去了。那么更进一步,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比虚老和尚的定高,为什么?超越六道轮回了,阿罗汉所证得的,这叫出世间禅定。“功夫成片”世间禅定,没有超越世间。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净土宗的“一心不乱”的三个等级,所以离不开“定”。那么他的定,属于“未到定”,“四禅八定”,他连初禅没有到,他往生欲界兜率天,欲界第四层。第五层是化乐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这个都叫“未到定”。如果初禅修成功了,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禅天去了,他不在欲界了。(憶栖法师)(注:此处只是列举虚云禅师入欲界定到兜率天内院,并非禅师最高定功只到欲界定。虚云事件老禅师惨遭毒打,肋骨断裂的情况下,还能入欲界定,可以推测虚老定功肯定不止于此。)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下面说了,纵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一心称念还得了吗?《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念,福德不可思量!这里讲的散心,不是讲散乱心。散乱心念佛,福德当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给我们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散乱心。散乱心是什麼?心里面打妄想,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打妄想,这个不行。此地这个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没有妄想,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没有办法集中,念佛的时候怎麼办?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想像,加观想在里头;想莲花,这都是办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来);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这是心力不能集中,用这个方法。这样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当然最好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太难太难了!所以《无量寿经》讲的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 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注: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决定往生,此散心也非全是妄想的散乱心)
◎蕅益大师开示:临终十念相续至少是欲界定或未到定境界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于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耶?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蕅益大师净土选集》净土答问)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印光大师相关开示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李炳南居士:修行当求法乎上
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附文:《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
此文附注中解释了“未达名字位后心的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的原理,请一并参考,念佛人当必须知晓。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