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与怨家对头显相
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圣境现前
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著魔。昔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于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使有狂喜不支之相。则何能入定乎哉。思此。则知圣境现而狂喜者。皆系凡情。殊乖圣智。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否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
境界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着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释?
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面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而言之,则佛中并无佛性,魔中亦无魔性,盖诸法本无自性,而了不可得,故善佛与恶魔,顺相与逆相,皆属表相世界,实则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故称佛魔一如。(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问:有一位居士,念佛时常出现各种境界。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境界的现前?
答:世尊在《楞严经》上教我们,凡是修行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稍稍得力了,一定就有境界现前。境界现前怎么对付?佛在经上教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不要去理会它,这个境界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理会它,起了分别执着,这个境界是魔境界,障碍你的清净心。不理会就没事,禅宗里面所说的“魔来斩魔,佛来斩佛”。这个“斩”的意思,就是统统不理会。魔来也好,我不理;佛来了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就对了。(憶栖法师)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