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开示节录
上头这三个是《观念法门》的,也都不违背一向专念。至于彭绍升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的说法就更广了。他说只要“发了菩提心”,就“当修菩萨行”啊,“菩萨行”在世间他也要度啊。“所有的善乃至无边的功德,都回向极乐,也是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不必把一百样事都扔了,才叫一向专念,这就“很合乎时机”。因为现在大家很多的事情要做,你不能把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一个人就念佛,这个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你只是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来了事就做事,事去之后我就念佛。这样世法做到究竟也无碍于佛法,一切治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何况我们把世出世法的一切善都来回向呢。只要我们拿至诚心来回向极乐,也叫一向专念。所以我们还是在做很多事,比方你将来当了方丈,你有好多事情要做,或者庙里有什么职务,或者自己还有什么著述,这一切一切,只要是以念佛为主,是我唯一的一个目地,其余都是附带的,那么这个也算一向专念呐。所以根据他说的,世间的善,也还算一向专念呐,那么何况我们还可以修出世法呢。
这个地方我们就圆融一点,我们圆融一点的看法,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想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不是说,你不参禅去念佛去了,你只要你有信愿,你求生净土,你参禅也是净土宗,所以蕅益大师是最圆融啊。他自己闭关,闭的是念“往生咒”的关呐,这也是一个例子。
作《弥陀圆中钞》的幽溪大师,他一生修《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等等,无虚日,天天都修这些忏法。临终预知时至,写了“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并且唱这个经题,一直到后来往生了。所以修忏法,念经也是净土行。这么来看呢,我们只要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然也兼修一点其他的法,也还是可以叫做一向专念。我这个“一向专念”的解释,比现在外面的有一些净土宗(法师),比他们广一点宽一点,在这地方。
但是多门的修总不如一门深入,话又说回来了,就是这样。我们这个修行啊,就要把“生处变熟,熟处变生”。我们这个贪嗔痴种种的这太熟了,我们打妄想太熟了,从来不需要你做什么准备,“我要打妄想去了”,没有,自然妄想就来了,这太熟了,什么时候都滋(生)出来。但是这一些菩提心,这一些念佛,这一些个出世间的事情,我们太生了。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那么就是以专一于一门来比较,把生的变熟,(更)有效啊。你一会修这个,一会修那个,那都生,谁也不熟。这样的话,一心专至,就能容易把生的变熟,熟的也就变生。这个就是说“一向”的好处。
善导大师并且又说,我们把各种观点都摆一摆嘛,那些也是祖师,善导也是祖师,善导说“大圣悲怜”呐,就“劝直称名字”啊,因为称名字容易,只要能相续就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就这么一念一念你相续,一直念到最后。“十就十生,百就百生”,一百个人就一百个生啊,“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你没有杂缘,而且得到了正念呐。而且你是“与佛的本愿相应故”,佛的本愿是十念必生,就是劝大家念佛啊。“不违教故”,你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发愿往生要念佛,“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专念你不修,修杂念,不是说绝对不修,“百中稀得一二”,百中很少得到一个两个,“千中稀得三四”,所以就难一些。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一向专念,(解释得)可以广一些。但是要注意到我们还要使得,熟处要变生,生处要变熟,善导大师还是希望大家“专念”。这就是对于咱们本经的宗,也就是“三辈往生”,每一辈所必备的条件。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视频字幕,多口语化,未删节)
补文:上广引经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现在我们把一向专念再引申一步,“一向专念”到底是什么涵义啊?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问:五种因缘,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耶?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三、以念佛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观念法门》说一般是指五念法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一向专念,有三个类型:⑴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所以有人什么都不作了,只供一尊,就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一向专念。这就是废除余行这一类。⑵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我这念佛是正业,可是我要帮助这个正业还修其他种种的,主修和助修圆融,同入弥陀愿海,也叫一向专念。⑶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和傍又有别,主次也分明。二和三差别不大,一个为主,一个为正;一个为助,一个为傍,但是要主次分明,这也还是一向专念。“不舍余修”,就是念佛的人,这五念法门,礼拜、作愿、回向等等之事没有不做的,所以这个都是“一向专念”。根据上面所说,念佛的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或诵《心经》、《金刚经》等等,只要主助分明(现在有人说念《普门品》,都觉得不见得合适),念佛绵密,也都不违背一向专念。……
●《净修捷要报恩谈》如何一向专念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的往生,三辈往生啊,不管你是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都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啊!“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啊,就是一贯的。“专念”是专一的念,不是什么都念,不是很杂啊。就是说,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不安啊,总是想:啊呀,将来我有机会学点别的,我才满意啊。这都不是专,这都不够专啊,要真正的专念啊!你如果能够一向专念——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所以,这个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达到一心不乱,还是达不到,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求能达到凡圣同居土,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这更好,是吧?这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个是理解不深。所以,夏老说:“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而不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啊。
●一向
甲、废时利用
在留学期间也要有定课,不要把它压没有了,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愿意念咒就念咒,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紧张的事情来了,一着急脑子会有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先抢它几句咒,你再考虑,它就不一样了。考试、答问题,都可以这样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心声录》)
乙、相续不断
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饮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净土资粮》)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直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着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丙、毕命为期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们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迭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谷响集》)
●专念
甲、专修不杂
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心声录》)
一个老太太修行得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或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连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临终的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着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是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心声录》)
乙、专心一意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心声录》)
“一心”,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它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四十八愿文)“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无量寿经白话解》)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著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这都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于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朵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呢?
就是尽形寿乃至于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辈子,是老实念。这样的人很多呀……。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么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不行的话,就修十念法,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观经》说的十恶,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了临终念了十念和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了,也可以。
尽形寿,这一生老念。但还有另外这两种:一个是平常就修十念法,一个是临终有机缘能念十句,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有人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啊,或者什么什么啊,意志不坚呀,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啦,这都不叫一向专念。所以,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无量寿经讲座》)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一大藏教之指归
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1)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迥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两者相左。莲池大师《疏钞》中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正是双取两家,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则为彻悟禅师之教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约之则为蕅益大师所倡之“信愿持名”。《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可见“信愿持名”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同旨。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大小两本,宗旨应同。故今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夫宗之所归者名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黄念祖居士《大乘无量寿经解》)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