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莲池大师《疏钞》说:“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知幻非实,则心佛两忘。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莲池大师说:古佛说佛是没有去来的,无所来、无所去,怎么说佛现在其前呢?他就答了,“感应道交”。因为我们和佛之间彼此有感、有应,道就相交、相通,不妨是“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佛不是要起个心,可是来了;见的人也没有要见之心,而自然就看见了。所以永明大师说:“知幻非实,则心佛两忘。”知道一切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跟佛都忘了。但并不是没有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诸相根本没有,你看见这些相而不着这些相,就是诸相非相。所以还是先见了这个相,而你非相,则不存相的这种知见,则见如来;不是无这个幻相,这里就不坏心佛。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佛都空了,但是不妨不见而见,这时候我们的心佛也没有坏,所以就事理双融。
莲池大师又说:“法身真佛本无生灭”。法身的佛无生,无生就无灭,如《心经》中“不垢不净”等等,没有生、没有灭,没有这一切。“从真起化”,真就是法身。从法身化现出报身,报身再化现出应身、应化身,来接引迷根。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从体上起用,要有体有用,佛救度众生要有他的妙用。这就是佛的本愿功德,令有缘的众生,专心去想佛念佛,感应道交,就能够在自心中见到佛来迎了。佛就在当人自心之中,自心遍虚空,十方的佛都在自心之内,虽然不见,还是在你自心里面。因为你专心想这个佛,感应道交,你就见到你自心本有这个佛了,不是诸佛另外派一个化身来迎接你。“众生见有去有来,如镜中之形”。镜中之形有没有?真有。镜子里面有没有?照镜子里头有一个我,这个形宛然,可是镜子里哪有我?我在这儿,镜子在那儿,镜子中没有我,而它现出我来了。可镜子里那个我,不有不无。它有吗?你把镜子砸了,也砸不出个黄念祖来,它没有;没有怎么现出我来,不是没有。所以有和没有都对、又都不对,“言语道断”,这言语就不够用了。
所以经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是这个意思。“水清就月现”,大家到北海,这水一清就现出月亮了,月亮也不用到水里来,水也不用到月亮那去,然而月亮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心中现出佛来也是如此,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学佛要明白,佛是无尽藏,要深入体会,要通达这些道理之后将来品位很高,也真能够自利利他,我们可以弘法利生,这样才能够使得众生真正折服信受,这是佛法的殊胜、高明。
○净宗精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何解释?
引注:释分二,初约“感应道交”释,二约“解入相应”释。……“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今袪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遍。既法界无外。岂少异众生。若尔。佛体本遍。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
补注:很多法师常以“感应道交”释。而知礼大师《妙宗钞》释念佛见佛原理更为详妙。感应道交释,虽然容易让初学理解,但易会有种误解,“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令人心外取法,心外有佛,生佛体异,皆非大乘不二见。“今袪此见”,知礼大师又“解入相应”释。纵观古今诸位祖师大德注解《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唯独智者大师知礼大师《妙宗钞》最为圆妙。
按语:若视为“诸佛实遣化身”,是心外取法心外见佛义,不知“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一念心性即是诸佛法身,本来不二,非自非他,非入非不入。生灭门中,方便言之,临终化佛是自心作(见佛三力中本功德力及念力),他佛冥加(见佛三力中弥陀威神力即他力),不二而二。虽有他力冥加,亦不出念佛人一念心外,诸佛众生心体如一室千灯,互遍俱遍,互摄俱摄故。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