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悲华经》里说的还多:大众围绕,佛入无翳三昧,以三昧的力量就跟临终的这个人说法,其人听到就大欢喜,断除一切苦恼,也得到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心就能够念佛,而得到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我常说:你修什么都可以,不求生净土?想今生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了。但是你可以再来,再来就很难说了,今生的事情有时都忘得一塌糊涂,小时候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背出多少?不要说小时候念的,就是前两个月念的恐怕都忘了,还说要等来生。所以这是“千经万论共指”,不是一部经说的,千经万论都给大家指示这条路;“十方诸佛同赞”,十方的一切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一个微妙的法门。
经中“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净土宗的“心髓”。达摩说:“汝得吾髓”。这就是净土宗的髓。是由于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要求太高了,往往人达不到就心灰,就放弃去学别的法门,不知道别的法门更难,最后一事无成。要知道达到一心不乱,生的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事一心,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你就生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了。当然好,但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不要因为达不到就灰心,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关键在于“信愿”!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很多净土宗的人不认识这一点。由于佛力加被,行人心使不乱,于是十念相继,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经云下辈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
按:虽然黄老经常引用蕅益大师种种开示,但要知晓,黄老常以断惑一心来解释事一心及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有写明,事一心不乱范围很广,下从观行位初品之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上至相似位断惑事一心不乱。前者初有定功,近于欲界定,可暂时伏住粗重烦恼,即憶栖等法师常说的功夫成片境界。修行人只要发真实菩提心,严持五戒,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几乎都可以达到。并且是预知时至,入决定往生之流,这类真实例子近现代很多,坐脱立亡潇洒自在。至于断惑事一心不乱,断惑水平同于阿罗汉,可凭自力断见思惑竖出三界,往生方便有余土,如黄老所说。《阿弥陀经》中一心不乱,的确有很多古代法师大德认为是断惑一心,是圣人境界,凡夫做不到,这种观点影响很广。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正是破斥此种观点,将经中往生标准由断惑一心,降至伏惑事一心不乱。这种论断也非蕅祖原创,是源自于世尊在《观经》十六观的开示。智者大师疏知礼大师钞《观经疏妙宗钞》中十六观对应念佛功夫阶位有详细判定。世尊明示修第三观地观成者入念佛三昧之流,临终决定往生。知礼大师所判第三观对应阶位即是蕅益大师释伏惑事一心不乱最低水平,即观行位初随喜品。伏惑事一心不乱,同属于观经念佛三昧的范畴。至于十六观对应念佛功夫及阶位的判定并非易事,至宋代天台祖师知礼大师注疏《妙宗钞》出,方得圆满。至于初唐善导及昙鸾等大师,都不能给出详细而具体的判定。《妙宗钞》一书对于净宗的意义非同一般,可详见《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一文。
念佛人还应知晓,功夫成片稍深者临终无须助念,前五根开始谢灭之前,即可自在往生。而名字位散心念佛人,须至前五根渐渐谢灭,第六识渐灭至临终最后之际,方能入一种特殊定境(由散心正念转入定心正念,见佛须是定境),念佛忏罪,诸罪消灭,从而见佛往生。前者绝无临终障缘,就算突发意外也不能扰乱其心,因已有一定伏惑之力(心已不乱,更何况兼有弥陀冥加增上),且平时定心念佛所修定善,能灭极重定业性罪,生前即可修至三恶道诸罪消灭(注),见佛自在故得往生自在。至于后者,因无伏惑之力,全赖深信切愿坚定之心,临终若业障现前,恐怕会影响正念障碍往生。散心念佛所修散善,难灭较重定业,难忏净恶道性罪。虽也有弥陀冥加,但散心位时他力加持效果较弱,不能令人入定。有些罪重者,平日不持戒也不忏罪,可能都不得善终,更别提临终正念了。就算临终能坚持散心正念,若想忏净恶道诸罪,必须熬过前期的数天或十数天,克服逆境逆缘,忍受临终诸苦,渐入临终特殊定境后,再至诚念佛忏罪,修出定善方能彻底灭尽诸罪,恢复善人身份,最终见佛往生。念佛人对两种往生差别有个大概了解,方能平日念佛持戒精进,或力争自在往生,或临终最后之际忏罪往生。不至于临终助念数天,仍不见佛迎,便心生疑惑甚至慌乱,错失往生大事。有些人最后现阴之际,肉眼不能视,肉耳不能闻,舌根已变短,呼吸很急促,已不能出声念佛,只能默念意念佛号,第六识独影境仿若梦境。临终最后现阴时期,神识与肉身似离非离,眼耳浮尘根虽坏,但仍有见闻觉知,五神通渐露(中阴身有五神通,临终最后际也会有一定的眼通耳通他心通,各人会有差异),此是神识力用,已非肉身功能。正因六识渐灭,五通渐显,临终特殊定境渐深,定果色的缘故,此时第六识独影境会随着念动,随想力而现各种境界,似真非真,似梦非梦。此段时期若不念佛,不得佛力冥持,必入乱心位。此种境界若仍不见佛迎,必是三恶道诸罪未灭,须生大惭愧心,重发真实菩提心,继续念佛忏罪,罪灭即可见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此段时期尤为显著,且也至关重要。在临终前期,念佛人虽有散心正念,但第六识及见思惑仍很活跃,难以伏住,佛力加持相对较弱,并不能直接增上至定心正念。只有到后期,随着第六识渐渐消亡,见思惑有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才会有由散心正念转入定心正念的特殊定境的发生,弥陀他力加持作用反而会随之越来越胜(理论上可达理一心)。这一点一定要牢记,不同念佛人此种特殊时期的早晚及长短会因人而异,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并且这段时期的助念更为关键。很多人最终不能往生,正是对临终最后特殊定境不知,或忏罪不实,或疑心又生,或境界纷乱(虽入定境但无定力),或见父母眷属来迎(此时也最易被鬼神他力所持),或见生前最爱最恼等境……,稍用错心,正念便失,弥陀加持随之而隐,悔之晚矣。“佛力加被,令心不乱”,不可过于迷信,可再参阅此文《临终佛来接引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注:见《观经》原文:“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