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孝亲网 - 学佛文集 - 黄念祖文集 - 黄念祖居士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求生佛刹不但是净宗总归,也是一代佛教总归宿?


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要求生极乐世界净佛刹,这一句结束全经。“求生佛刹”是为一大藏教的总归,不但是净土法门的总归,是一代佛教总的归宿。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经正是华严中本。这次我的论文也是:“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在这个经的末了,以求生净刹来普劝有情。我也常说,不管你修什么,必须求生极乐净土。

当然有人求生兜率内院,也是好的,总之是不如求生净土。今所劝者,正是弥陀的本愿,往生之后就是寿命无量,永不退转,一切都使增上。不但决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的本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劝,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劝一切有情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所以不求生佛刹,就放弃了一个要实现度生愿望的最好办法。有很多人不懂得,以为我再来是度众生的,不想发愿去极乐。而不知道是走了一个难行路,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有蒙古大夫的那些医疗手术。真要度众生见佛闻法之后,这才没有错误。而且乘佛的威力,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教导度化,这才真能实现你度生的愿望。所有度化做的都是真正有利益的工作。

“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不是浮夸的、虚假的、颠倒的,甚至于有毒的。所以这个事,有人以为高,实际反而低了。你不想度生就算了,你想度生怎么度?只有自已快快的往生,往生之后早早的见佛闻法,然后再到无量世界中去广度有情。……

所以蕅益大师是大德,有参禅的人跟他说:那我不参禅,念佛。蕅益大师说不用,“你就以参禅的功德回向净刹。”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所以圆融。不然就生了好多种执着分别,不能圆融。只要是至心的回向求生,当然是正宗。

按语:学佛终极目标就是成佛渡众生。修行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即通途自力法门竖出三界,与念佛二力法门横出三界。竖出三界必须断见思惑,或至少证初果位不退,大乘须修至相似初信位,才能保证来世转生不至于堕入三涂。而念佛法门属于特别法门,不须断惑,即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而转生极乐。决定往生阶位为观行位初品(得伏惑事一心不乱),若减去一心念佛时弥陀增上的效果,大抵名字位后心即可入决定往生之辈(属自在往生)。未证伏惑一心者,临终最后际特殊定境中(由散心正念,系念佛号不断,即可过渡至定心正念,而入三昧定境),亦可念佛忏罪而往生。只要往生极乐,悉皆圆证三不退,成佛速度远超他方世界。祖师大德皆赞叹念佛法门的胜异方便。极乐净土是佛教总归宿,当之无愧。学佛不要有门户之见,净土是净宗之净土,亦是禅宗之净土,是一切修行人的净土。依照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可知,其他宗派修行人,只要修至观行位初品,若能发愿求生极乐,将生前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净土,皆入决定往生之辈,即慈舟法师一心三辈、智者大师一心九品之说。蕅祖不劝他宗大乘修行人改动本宗修法,只须功德回向净刹,临终发愿求生即可。决定往生者,即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中所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此处的动念,并非只局限在持名念佛,观想佛迎亦可(决定往生者临终不必忏罪,亦无三恶道诸罪可忏)。至于未证伏惑事一心的他宗修行人,临终求生净刹时,须改修持名念佛,可得弥陀他力冥加,有增上的效果。并且,在临终第六识渐灭之际,由散心正念系念佛号,渐入定心正念,并保持意识清明,不入乱心位,弥陀冥加增上的力用是最为关键的,亦即“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之义。入临终特殊定境后,至诚念佛之定善可灭重罪性罪,三恶道诸罪忏净,即可见佛来迎。决定往生的最低阶位为观行位初随喜品,此阶位只能伏惑入最浅的定境,大抵欲界定上下。普通念佛人,只要菩提心真实,五戒十善圆满,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几乎都能证得,各类往生传中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的念佛人,至少都这个阶位。断惑一心难证,而最浅伏惑事一心并不难证,念佛人当生信心。另外,由于念佛往生兼得弥陀他力加持,往生时佛前来接引,可凭佛力摄人神识,故而净宗坐脱立亡对应的最低定功,要远远低于他宗修自力法门坐脱立亡的定功水平。他宗坐脱立亡最低须初禅,修至二禅以上会更自在些。而净宗只要达观行位,具最低伏惑事一心,能决定往生者,皆可坐脱立亡,不受临终四大分离等诸苦。念佛人当注意两者差别。



  其他相关文章
· 其他法门为难行道,若临终求生极乐,皆入易行道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临终佛来接引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 禅定功夫到何种程度,才可以坐脱立亡?
· 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