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大师文钞分《增广文钞》、《文钞续编》、《文钞三编》、《文钞三编补》近二千多篇文章。为了减轻佛友阅读负担,此文钞选读专栏,筛除了《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印光大师文钞简编》、《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大师开示精编》等专辑重复的文章,并拟定标题,省略部分繁冗寒暄之语,部分相关内容归纳整合,粗略分为上面几大专题。力求直观、方便、全面,以利于检索。对于初学,建议先从《净土法要》、《文钞简编》、《嘉言录》入手,此文钞选读实为其补充。此专栏文章仅供佛友交流参考之用,若有个别欠妥之处,欢迎指正。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2 3 4) ·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 ·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散心念佛与至心谛听念佛,其功德大相悬殊 ·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 念至其极,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 最大之惠,莫过于劝人吃素,念佛 · 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方法点评 · 专修念佛法门,现世即得消灾增福之报 · 劝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为大放生 · 于患难中不遭患难,非志诚念观音不可 · 念佛法门,唯老实及深信者,方得实益 · 念佛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 不敦伦尽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 · 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弟、返妄归真 · 欲令孝道全备,非世法佛法一肩担荷不可 · 孝心即是菩提心 如来大教,以孝为本 ·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乃做人之规矩准绳 · 圣人皆资贤母而为成德达才作圣之本 · 度众生者在此,笃伦理者亦在此 · 诚与恭敬,为超凡入圣之极妙秘诀 · 世间之孝,出世间之孝,两者比较 · 佛法能提升人群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 净土实为教内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 · 念佛法门下手易成功高,用力少得效速 ·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 · 不修净土,恐举世难得一二修到业尽情空 · 参禅明心见性,即无生死,此系门外汉 · 从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实为最要之道 · 仗自力,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不能出轮回 · 最易修持且最易成就的特别法门 · 念佛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 · 善恶因果皆是自业识所感,非佛设 · 佛教三世因果,乃发挥因果之究竟 · 救世要法——因果报应、家庭教育 · 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 · 末法学佛所宜注重者——知因果与修净土 · 世乱根源在于不重家庭教育与因果报应 · 欲扭转世道人心,非提倡因果轮回不可 · 因果者,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 学佛伊始,皆应在认真用工上着力 · 殊胜感应从至诚恭敬中来 ·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 劝修四念处观,以破我执 · 若心与佛悖,则难得实益 · 若能念念返究自心,即能得益 · 大难时,当以最易念最有灵感之法教人 · 不躬行实践,则与世之戏子无异 · 勿因小有不顺,遂谓修持无益 · 此宿怨,实为汝出苦海之大导师 · 从谦恭孝顺处修,能灭夙业,长善根 · 逆境虽恶,然欲成就道业,尚赖此以警觉 · 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 · 对于初学,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 · 皈依与否,当于师所说修持方法上论 · 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 · 超度亦不必请僧做佛事,至诚念佛为最高 · 唯生西一事,为安身立命,千稳万当之计 · 至心为亲回向,功德更为殊胜 · 临终助念生西,才是真孝子 · 仗弥陀愿力,带业往生,轻松出轮回 · 读印光文钞、安士全书而信佛之人很多 · 批外道书籍,不可令无涵养者看 · 区分圣境与魔境,当在心行转变处求证 ·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 · 宏扬佛法,唯以玄妙为事者,其弊与宋儒同 · 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 · 境细心粗,观想修法多起魔事 · 佛书若示有版权,则阻遏流通之罪甚重 · 念佛法门唯在于诚一纯笃,勿夹杂禅机 · 彼运气求神通之静坐,非佛教之禅定 ·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魔障由妄心而生 · 佛法无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不同于外道 · 不可以修行境界来接引初学佛人,切记 ·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不事修德,空谈般若 · 念佛人必须持戒、发菩提心、具真信愿 ·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之极谈,带惑往生 · 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 · 唯此一法,全仗弥陀他力,及行人自力 · 往生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 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 · 信愿真切,心相对清净,亦可往生 · 自力法门必须断惑,净宗法门只须伏惑 · 起惑造业,锢蔽本心;忏悔念佛灭罪往生 · 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 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 · 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障碍往生 · 若贪恋银钱房屋或儿女孙曾等,不能往生 · 生无生论:生无有生相,无生不住无生之相 · 悟证,名字位亦能解悟,证悟必须分证位 · 常欲见好境界,易招怨家附体 · 简说中阴,兼论冥阳感应与神祇加持 ·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唯欲自利,所以自害 · 弥陀何能以一身,同时接引无量众生? · 回向者,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