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 烦恼对治   │ 文章推荐
 

  人皆有正智,但被物欲所牵而不现

  今且为汝取法名曰智遒。以人皆有正智,但被物欲所牵,其正智即变为人欲。如水因风鼓,便失澄湛之性,而为波浪,此智即不名为遒。以遒者健也,劲也。健与劲,即刚之别名。孔子以未见刚者为叹,或以申枨对,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若念念在天理佛心中思惟计度,则是正智,即与智遒之名义相符。一涉偏私,则便是申枨之刚,不名为智,直成柔恶矣。汝其勉之。汝妻法名智觉。觉者于一切时,一切处,了了分明,不随情转,不被爱缚。恪尽相夫教子之分,不以溺爱,俾儿女皆不成器,以此自觉,亦以此觉诸家人及与亲友,是名真佛弟子,善女人。生为阃范,没预莲池,其亦庶乎不负自己本具之佛性,与今日发心皈依三宝之诚心也。余诸念佛等法,文钞具有,此不备书。(三编·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光近来作一格物致知确解,今为陈之。解曰,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囧琺。修齐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于此用功最省力。而其所得之利益,随各人之工夫浅深,为贤为圣,乃至为佛,悉由是得。(三编·复念佛居士书)

  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 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言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有关其它文章
· 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