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劝兼念观音
· 浅释观世音菩萨,及观音普门示现
·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
·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二心同一体性
· 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
· 人当危急病苦之际,皆当至心称念观音
· 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
· 平时宜多念佛,遇患难时,可专念观音
· 弥陀亦能寻声救苦,观音亦可接引往生
· 救灾,当以尽人能念者为有大益
⊙ 三 明对治习气
· 发心真实,为了生死,不图虚名
· 思恶道苦,发菩提心,恳切念佛
· 念佛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必有大益
· 念佛心不归一,皆因生死心不切
· 多知多见,心无正念,杂念必多
· 岂可为声色货利,浪费光阴,虚生浪死
·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 返照回光,即境识心之妙法
·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
· 起烦恼境,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
· 若知我空,谁受谤者?若知无我,烦恼何生?
·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无明惑业
· 不净观身,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
· 瞋火乱心伤身,作已死想,便无可起瞋矣
·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不执断见,便执常见
· 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 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严以攻治,不随境转
·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
·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若论修德,完全不是
·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
· 私欲之物之祸大也,是吾人生死怨家
· 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谦卑自牧
· 佛法也信,佛也肯念,就是不能吃素
· 邪见:人不享福却预先修行是愚痴
· 暴戾习气,从傲慢起,应常生惭愧想
· 预先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
· 常欲见好境界,易招怨家附体
· 附:附体分类、见佛辨别真伪
· 色欲一事世人通病,欲绝此祸当如是观
· 彼贪色者自戕其生,此祸之烈世无有二
· 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守身为大
· 对治:忿怒、淫欲、好胜、赌气
· 对治:业障重、贪瞋盛、体弱胆小
⊙ 四 论存心立品
· 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 附: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 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
· 常存忠恕,隄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
·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 唯善无恶者,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
· 自不作罪,作已能悔,改过迁善,为真忏悔
· 居心行事,必须厚道,厚则载福,薄则无福
· 忠字义贯万行,存心以忠,必能众善奉行
⊙ 五 评修持各法
· 通途法门全仗自力,特别法门自力佛力兼有
· 法界藏身全体具足,念一佛功德同于多佛
·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 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六道,心是六道
· 持名:即事即理,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
· 修最难观想,不自量力,观经以持名为要行
· 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
·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 未得一心不期见佛,心无正见易生魔障
· 急求感通,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 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轻视念佛
· 研究各宗,净土为归,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 评禅宗见性成佛,密宗现身成佛
· 专修净业其利无穷,杂修多门难得利益
· 念佛悲咒自利利他,先做世间贤人善人
· 尽分是修行之基,重玄妙暗藏祸根
· 刺血写经等苦行,且作缓图,先以念佛为要
· 遍游名山不如神游诸经,一念摄古今
· 身体虚衰,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
· 通宗通教之人,反不如愚夫愚妇得实益
· 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
· 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
·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 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但难得往生
· 至诚常念现生得利,戏玩随缘后世善根
· 十念法随气摄心功德胜,不宜多用
· 若急求开悟见真,必定着魔发狂
· 行此八句,决定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