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评修持各法   │ 文章推荐
 

专修净业其利无穷,杂修多门难得利益


原文:

154.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文钞正编)复永嘉某昆季书

白话译文:

154.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也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按:末法时期念佛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自恃带业往生,多不精进念佛。善导开示专修,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如是能专修三年五载,必然成就。“三年五载”的时间说法,是从众多往生传记中总结出来的。唐初净宗教理并未整理完善,善导大师也不能给出《观经》中十六观、九品往生对应的念佛水平,不能判定对应阶位。善导当时提倡,终其一生,以无后心而精进念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往生传记很多,利根钝根者皆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出家在家,很多都是专修念佛三年五载,便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近代往生传中,也有很多真实例子。为何如此?研读《观经疏妙宗钞》后得知,念佛人自力修持至观行位初品,即可临终决定往生,这是在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世尊亲口授记此人临终决定往生。善导当时并不能判定其阶位,直至宋朝天台祖师知礼大师注疏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得《妙宗钞》问世,才真正解决净宗教理上遗留的诸多难题。观行位初品,属于刚得相似定境的水平,还不及未到定,近似于欲界定。对于主修禅定的禅宗来说,这种水平属于刚刚入门。唐宋以前,很多高僧大德多能修至观行位,个别可修至相似位。智者大师自称修至观行五品位,蕅益大师谦称名字位(后心)。对于末法时期念佛人而言,若能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完全可以念至观行位初品(只须自力念至名字位后心,念佛时兼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故可入观行位初随喜品)。平日只修十口气念佛法,泛泛然修持的念佛人,恐怕很难达到。这里说的决定往生者,是临终无须他人助念,自在往生,稍一入念佛三昧,便可见佛来迎。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言,“名字位人不定往生”。虽然也能往生,但不能授记其决定。世尊《观经》中,只对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者,授记决定往生,但并未对第一二观日观水观成者,有所授记,须知此中寓意。修十六观者,皆是发菩提心者,由第一观至十六观,其内容就是发菩提心成佛度生之意。所以,第三观成者,皆是发菩提心深信切愿者,观行位初品,已属伏惑事一心不乱,所修定善能灭定业,能忏净恶道诸罪,且能见佛自在,故而临终往生决定。至于散心位念佛人,虽自称信愿坚定,但所修散善难灭定业,忏不净恶道性罪,无伏惑之力,仍可起惑造恶,不能保证往昔横死定业已灭,临终情形不定,不能保证临终正念,临终能否诸罪消灭不定,临终见佛不定……自然临终往生不定。决定往生是须要足够证量的,并非信誓旦旦自言我深信切愿即可。念佛人当具足决定往生之信念,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念佛修持,争取入决定。



  其他相关文章
· 念佛悲咒自利利他,先做世间贤人善人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