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3.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1],即生了办也。(文钞续编)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白话译文:
13.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一切大小乘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所以修起来很难。只有这个念佛法门,全靠阿弥佗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以及修行人的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一生了却生死轮回,成就道业。
注释:
1、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相互交流。
按:印祖非常强调佛力对往生的作用,用了“全仗”一词,但之后还是用了“及”字,连带强调自力不可忽视。千万不可忽视自力修持,而片面强调他力,而走入本愿法门的误区。他力佛力虽然在临终往生之时,其作用巨大,但必须知晓,念佛往生之事须有三个过程。即平时修行,临终见佛,及最后往生。虽然印祖多数开示只强调自力和他力,实际上是“三力往生”,莲池大师有针对开示。此往生三力实则就是见佛三力,即自力念力(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及弥陀威神加持力。前两者属于自力,本功德力即自性本具之力,亦即修德有功性德外显之力。后者弥陀威神加持力即他力,属于依自力而冥加增胜之力,属于增上缘,不能越俎代庖,往生必须有自力,方可言他力,这一点一定不要弄混。若搞颠倒了,就成了本愿法门。自性佛力与弥陀他力,实则本是不二之力。若将自佛与他佛割裂为二,不能圆融,讲的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弥陀宏愿及临终接引种种,皆是自性本具,他佛成就的正是众生自性德能。诸佛众生心体如室千灯帝网千珠,互具遍具互摄遍摄。非众生一念心性之外,别有诸佛加持。临终见佛,若偏执是自性佛来迎,或偏执心外弥陀他佛化佛来迎,皆属邪见。一个修行人,能不能得感应,能不能见佛,能不能临终往生,第一关键的是修积本功德力。没有真实功德,自性佛力自然不能外显,伪修行人不得感应,不能见佛(就算此人有定力),不能临终往生(就算凭定力观见弥陀,亦然得不到弥陀他力的加持,完成不了见佛后,佛光照摄,加持念佛人入更深三昧定境,及摄神识入莲台,屈臂倾莲池化生等事。为何?以自心有障故,障于自佛,即障他佛)。所以说,见佛三力,缺一不可。往生三资粮信愿行,有些法师也将其称作三力,即信力、愿力及念力。其实,这三力只是自力,若菩提心真实,则已经包括本功德力。若自力二力皆真实,则佛加持力自在其中。若三力具足,那么何时见佛,就取决于念佛三昧力。见佛三力,出自《般舟三昧经》,有些人误以为平时修行见佛需三力,念佛人临终见佛不须三力。这种知见是在否定《般舟三昧经》,是说此经有漏洞,不圆满。当然,佛经绝对不错,不管是平时,还是临终,若想见佛,必须具足三力。临终见佛其原理仍然是“心作心是”,是观想见佛,第六识独影境中见佛。不是他佛在空中变现一尊化佛,来迎接念佛人。若真是他佛独自变现,同样肉眼的助念人及家属皆当同见,事实上并非如此。不管是自在往生,还是散心念佛人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弥陀来迎时,只有当事人能见,近在咫尺的亲人皆不能同见。《观经》亦称十六观经,把念佛人见佛原理解释得清清楚楚,不管修四种念佛哪一种,其见佛原理都是一样的,是第六识独影境中观见化佛(破事识可观见报佛)。三力中念佛三昧力,其作用就是摄心入定,定境中方能见佛。否则,对于散乱心未得定的念佛人,不管弥陀他力如何加持,也不能令其心净心定而能见佛。平时如此,临终亦如此。念佛人若平时已修至功夫成片(名字位后心),佛加持后便可入定,即伏惑事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最低水平。这类念佛人,便可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因为得定即不失,不再破戒造恶,定力念佛所修是定善,能灭极重定业,故不再遭横死恶报,又定善所修本功德力甚大,稍摄心念佛便可入定观见化佛,如是诸多因缘,故言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散心念佛人,若信愿坚定,临终诸缘不乱其心,能一心系念佛号,在临终最后之际(临终十数天之最后),便可入“临终特殊定境”,虽非自力定力所成就的定境,但此定境中,足以在弥陀他佛加持下,令临终人观见化佛来迎。这正是散心念佛人临终亦能见佛往生的秘密,亦是临终人刚一临终弥陀并不能接引的原因。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