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1],一念顿断。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文钞正编)南五台西林茅蓬记
白话译文:
52.佛看一切众生,确实把他们都当成是自己的子女。对于善良孝顺的,固然能够慈悲教育,对于恶劣忤逆的,也会加倍怜愍。子女如果能够回心思念父母,父母必然垂慈摄受。再说众生的心性,与佛无二,只是因为背迷的缘故,起惑造业,遮住了本心,不能显露出来。如果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那就直同云开月现。原来真性本来就不曾丢失,月亮原本就已存在,因此历劫的情尘,一念即可使之顿断。又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灯即可使之光明。
注释:
1、情尘:六根与六尘。旧译六根与六情。《智度论》卷二十三曰:“情尘识和合,所作事业成。”又指心情之尘垢。
按:《观经》释下品生者,“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智者大师等祖师释为“忏悔灭罪得生”。极乐世界无三恶道,是纯大乘善根界,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三恶道罪人本不能横出三界(极乐若有三恶道,不灭罪即可横出),不忏悔恶道罪心便不能往生。若有人言,忏一点罪,就不能往生?反问之:经文“诸罪消灭”又当何解?何为“诸罪”?众生心之性与佛无二,但众生心识却天壤之别。轮回堕落皆由心识决定。起惑造业,遮蔽真心自性而成妄心妄识,此遮蔽即是“性罪”。遮蔽浅的为分证位,稍深的为相似位,很重的为观行位,极重的为名字位。“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得简单,实际修行却难之又难。一念回心,心至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皆可言“见月”。禅宗必须靠自力顿断见思惑,回心至相似即佛圆七信位,方能了生脱死竖出三界。净宗属于自他二力法门,只要回心至观行位初品,便可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名字位散心念佛人,若信愿坚定,临终亦能忏悔念佛而横出三界。净宗为带业往生,实则是伏惑往生,烦惑不必断,善恶业债暂且不必还(往生净土之业为净业,非六道内有漏善业),但带业往生决非“带罪往生”,三恶道诸罪必须忏除。佛不能单方面灭人定业,亦不能代为忏罪。未持五戒修十善之念佛人,必须忏悔念佛方能往生。而对忏悔灭罪效果最殊胜的,全在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其他相关文章
|